學會新技能的首要任務:掌握「最小單位行為」

學會新技能的首要任務:掌握「最小單位行為」

2018年在看了《刻意練習》一書後,發現我過去的一些成功學習的經驗都有相似的軌跡,而失敗的學習經驗中,也同樣有違背學習理論的地方,後續又陸續讀了《大腦喜歡這樣學》《給大人的人生翻轉學》《學會如何學習》以及許多談論學習的文章及影片,包含「費曼學習法」、「心智圖筆記」之類的眾多資料後,為了驗證這些學習方法是不是真的有效,所以我決定拿我一生中學得最爛的「英文」、「程式開發」來當實驗,驗證從零到一的學習,是不是真的存在一套高效且通用於所有領域的規則。

我會分享的部分主要針對完全沒有該領域經驗,想要打穩基礎,以利後續自學的人,也就是「從零到一」的部分,至於「從一到一百」的專家之路,則是不斷重複有效練習的結果。所以我的假設是,如果有辦法在「從零到一」的學習過程中,同時建構起一套有效的練習方法,那麼成為專家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由於是出自個人的經驗整理,不見得完全符合書中的理論、方法,請大家在閱讀的時候斟酌可行性囉!

接下來的分享,純粹是我從這些年的學習中體悟出的心得,用來幫助我理解書籍中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這些學習經驗包含:

福州光翼學院全職概念藝術培訓2次(每次全職進修5個月)

CCH Design Studio(短期在職進修)

GCDF全球職涯發展師(在職進修3個月)

Julia English (在職進修1年)

Astro Camp 全端工程師培訓(全職進修3個月)

以及一些其他零星的學習營、單日課程。


第一次意識到我自己並沒有掌握一套具體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因為被朋友問到「你是怎麼學會畫畫的?」,當時的我完全答不上來,因為我回顧了自己從小到大的畫畫經驗,其實並沒有一套完整的訓練方法,我記憶中最早的畫畫印象,是幼稚園大班的時候,在白紙上畫出一輛歪歪扭扭的斜45度角俯視汽車,在這之前基本沒有什麼關於畫畫的記憶。

後來雖然也斷斷續續參加過才藝班、繪畫班,不過印象中多半的教學方式,都是老師直接出題讓我們畫,或是走進教室直接就畫靜物素描,邊畫邊讓老師修改,一直到大一的美術課,基本上也都遵循著這個模式,所以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覺得要學畫畫,「多畫」就對了。

但這種觀點存在著幾個問題,第一,「多畫」的建議其實不具任何操作性,有講等於沒講,這就跟你去問英文好的朋友怎麼練聽力,他跟你說「多聽」就對了。大方向上沒錯,但無法操作,作為沒有經驗的人,不管是多畫還是多聽,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概念,有可能花了大把的時間去練習,但取得的成效非常非常小,學習的效率很差。

「多做」這種方法對於學生時期來說或許還適用,但成年出社會後根本不太有這樣的時間可以慢慢學習,除了上班占用了大半時間之外,還有一大堆事情等著我們去處理,單純靠「多做」的學習方法,並不符合有效學習的需求,更準確的說,要掌握一門新技能必然是需要「大量的練習」,但應該是「有效的練習」,而不是做了一大堆沒用的練習才發現自己繞了一大圈冤枉路。下面就來說說幾個我發現的「有效學習」的關鍵。


基礎必須練到膝跳反射,因為實際應用的時候沒有時間思考

在學習新技術的第一個要件是,把「最小單位行為」「練到無腦反射」的水平。這一點我在學習畫畫、英語、程式中,都已經驗證過,確實是必備的要件,所謂的「最小單位行為」,就是要使用這個技能時,最前端、最一開始、最基底的「行為、動作」。

以畫畫來說,最基本的直線、曲線、幾何形你要能夠想都不想就畫出準確的線條、造型。

以英語來說,最基本的聲音、口語單字,你要能夠想都不想就發出準確的母音子音。

以程式來說,最基本的打字輸入、語法規則,你要能夠想都不想就打出對的字,輸入正確的語法語字符。

我在這三段學習過程中,老師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相同的概念,基礎必須練到反射的原因是,當你在「實戰應用」時,根本沒有時間讓你還去想「這個音要怎麼發」、「這條線的弧度要怎麼畫」、「這個判斷式要不要加大括號」這種基礎問題,你在思考這些的同時,等於是占用了一部分的大腦資源,那麼大腦的思緒就會被中斷,無法專注在複雜的重要問題上。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個士兵已經上了戰場,敵軍已經近在眼前,他還要思考「投擲手榴彈的五步驟」,或是「步槍填彈的流程」,他在戰場上存活的機率有多少?

同樣的,技能學習的概念完全相同,通常一個技能的應用情境,必然是由多個「動作」、「行為」所組成的。

拿寫程式來說,你除了要「打字」,還要懂「語法結構」、「電腦運算邏輯」,然後為了解決眼前的難題,你可能還要知道怎麼「設計資料傳遞流程」,要「考慮多種判斷情境」等,這每一項都可以單除拆出成一個「行為」。要能流利的用英語溝通也一樣,你必須同時「發音清楚」、「使用基礎的溝通單字」、「熟悉語言文法結構」、「組織想要表達的內容」等。

因此,當你想要開始學習一門新技術的時候,一定要先「拆解」這個技能,找到這個技能的「最小單位行為」是什麼,這就是最需要先能掌握的關鍵,如果這一步沒找到,而是直接從複雜的組合動作開始,練習的效率會大打折扣。


要練到反射,必須使用身體記憶,而非頭腦記憶

印象中我在CCH學畫的時候,老師說Art Center的大一學生,每天都要畫100張直線、曲線的練習,後來我有個朋友到新加坡跟隨朱峰學習概念美術時,也做過一模一樣的練習。後來當我在學習英語時,一個最小的單音每天發個上百次也只是基本,透過這種超高頻率的「微小練習」,可以有效地把「行為」寫入身體中而非大腦裡。

這裡我想岔題說一個親身經驗,來說說身體記憶的強大。大概是在2019年的時候,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當時我很容易被公司的金屬門把靜電電到,一整天下來進出辦公室,要被電個好幾次,後來實在受不了,我就得在碰金屬門把前先拿一枚硬幣來放電。

2020年開始我基本已經沒怎麼再被靜電電到,中間也離開公司三個月去進修,都沒有再被靜電電到的經驗,可是即便這樣,我現在回到公司只要要進出辦公室,一看到金屬門把,即便「大腦知道」不會被電,「身體」仍然會不自覺得緊繃,甚至有點麻麻的感覺。讀過心理學的朋友大概會馬上想到「巴夫洛夫的狗」的實驗,我這段經驗完全就是這個實驗的翻版XD,到現在我也都還沒有什麼消除這種制約的辦法。

由此可知,「身體的記憶」是非常強大的,即便我在「大腦」中不斷告訴自己不會被電到,身體仍然會在看到金屬門把的那一剎那就抽搐。所以說技能的「最小單位行為」也應該要練到這個程度,練到不受你大腦控制的程度,就好像我們騎腳踏車、開車,你的身體已經可以自主控制,而不需透過大腦下命令,甚至在危急的時候,身體可以在你大腦還沒反應過來的那一瞬間,就立即做出反射動作,幫助你脫離險境。

為了驗證這個觀察,我將這段經驗用到程式學習中,在程式學習的開始前我問自己,寫程式最小單位行為是什麼?我認定是「英文打字」,因此我找到一個練習打字的網站,網站的打字練習符合能夠「短時間重複最大次數」的原則,原先我只能盯著鍵盤用兩根手指打字,經過一個月的練習,就能做到不看鍵盤,用標準的手部姿勢打字,雖然還打不快,但已經有明顯的提升。

而也因為這個事前的準備,我在上課的時候獲得了一個巨大的好處,可以在邊聽的過程中就盡可能把指令、程式碼打下來,這讓我不會因為低頭看鍵盤而錯過老師螢幕上的示範,避免因為一個閃神而錯失關鍵的步驟,在學習上減少了不少阻力。


要強化記憶,必須縮小練習任務,建立高頻練習

而不管是大腦記憶或身體記憶,大量重複相同行為是必要之路。你可能會想,那這不就又回到「多畫」「多聽」「多說」這樣的大量練習建議了嗎?沒錯,「多」所代表的大量練習法則是不會變的,不一樣的是「操練行為的大小與數量」,這裡我會用繪畫學習來舉例。

在我學習電腦繪圖的時候,最有趣的其實是畫美美的插畫。

這種作品畫起來有成就感、又能拿來炫耀,多數學習者都喜歡畫這種作品來當練習。可是這種作品因為精緻度、複雜度都比較高,要考量的面向多,繪製上就很花時間,快一點的一個禮拜畫一張,慢一點的一張磨個一個月也是有,這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練習的過程其實是同時訓練「多種行為」,以畫畫來說,就是一下子處理構圖,一下處理顏色,一下修改造型,一下調整光影,一下又思考設計等等,雖然看起來一張畫可以練到很多行為,可是這其實是一種很危險的練習方式。

這種練習方式因為要同時操作多個行為,這每一個行為之間就會互相干擾,混淆我們對練習結果的判斷,例如明明是造型不準確,結果一直以為是顏色不好看,明明是構圖有問題,卻一直認為是設計不夠潮。結果就是一直在不同的行為之間繞來繞去,一下練這邊一下練那邊,就像你要準備大考,國文讀個十分鐘,英文讀個十分鐘,數學讀個十分鐘一樣,看似都有讀,可是大腦跟身體根本就沒有進入到足夠專注的狀態,最後就是有讀沒有懂。

第二個問題是,這種歷時很長的練習,會讓你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裡,每一樣都只進步一點點,等到你下次要練習的時候,會有一種每一個行為好像都會一點,可是每一個行為操作起來都很吃力的感覺,這其實會無形增加練習的壓力,你會感覺到自己明明做很多練習,可是進步很不明顯的挫敗感。

這種練習任務量太多的狀況,大概可以畫成這樣的圖。

一個完整的記憶寫入週期,大概需要經過嘗試、發現問題、回想、修正四個步驟,如果任務量很大,那麼你的一個週期會走很久,反過來說,一段固定時間內可以走的完整週期就很少,所以記憶的寫入就會不夠深刻,很難達到「反射」的境界。

因此在學習新技術的初期,拆解出「最小單位行為」的一個關鍵指標就是「操練的時間長度」。我的建議是,把這個「最小單位行為」的練習分解到最短最短的時間,如果可以切到一分鐘就能練一次,那麼一小時你就能練60次,如果能切到五秒練一次,一小時可以練到720次。

這種超高的練習量,可以讓你用比較短的時間,就達到身體記憶的標準,把想要練習的行為牢牢印在身體中,怎麼樣也忘不了,想要調用時也可以做到想都不用想,這會讓後續的練習大大減少遭受阻力的痛苦感,而隨著你掌握的技能難度增加,也才可以慢慢拉長、加大最小單位行為的任務量。


找到可以自我判斷的回饋機制

把任務量切得很小還會帶來另一個好處,「回饋」容易取得。在學習新技能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取得回饋,沒有回饋我們是無法知道自己是不是做得正確,也很難持之以恆做下去,而如果取得回饋的時間拉長,等同於拉長練習的間隔,這會大幅減少練習的次數。

舉例來說,想像一下你在一個網站練習拼寫英文單字,網站播放一個單字後,你必需在鍵盤上敲下正確的拼法,當你按下enter鍵送出後,結果畫面開始轉圈圈、轉圈圈、轉圈圈,一個字轉了30秒才彈出正確或錯誤的訊息,這時你會有什麼感覺?我猜大部分人應該會關掉網站對吧?回饋來得這麼慢,顯然是太沒效率了,在回饋出現之前,你除了等待基本上什麼事都做不了。

在學習的時候如果把任務量安排得很大、一次練習很多行為,就會帶來這種「回饋延遲」的後果。造成「回饋延遲」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你本身得花比較長的時間才做完一次練習,第二是,當任務量大,問題點就會變得複雜,你作為初學者很難從中找出真正的問題,就必須要請前輩、專家來給你建議與指點,而你不太可能身邊隨時都有一個這樣的人給你意見回饋,你要從專家身上取得回饋的時間必然就會拉長。

所以我們必須把任務量切小,小到我們一方面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操作之外,一個較小的任務通常包含的行為比較單一,行為的正確與否也比較具體、鮮明,即便是初學者也可以容易地判斷自己做得好不好。拿畫畫來說,一開始練直線曲線,很容易就可以判斷自己畫得直不直?間距有沒有等寬?弧度是否一致。而以英語來說,只判斷母音唸得對不對,會比一次判斷一整個單字、一整段句子是否發音正確要容易得多。


要有好的教練或老師

這點對初學者來說其實應該是最重要的,但我選擇放到後面講,原因是我不想要大家覺得,找一個好教練或好老師,就可以一勞永逸。如果你有足夠的預算找一個好老師,確實可以幫助你在學習新技能時減少摸索的漫長時間,以及大量挫敗感,但也僅止於此,是否能夠順利掌握一門新技術,操作新技術的品質到哪裡,還是得看你自身的練習量達不達標,也就是說,教練與老師可以提供的是減少「繞路的時間」,指明準確的行進方向,但即便知道方向,這條路還是得自己走,否則只是原地踏步,你仍然永遠都不會到達想去的地方。


「我就爛」的奧義 — 沒有衡量就沒有進步

最後這點則是我觀察到許多初學者容易落入的陷阱。大部分的初學者很容易有一個心態,覺得自己要準備好再開始練習,所以即便已經掌握了足夠的練習要素,仍會不斷看教學影片、文章,尋找其他練習方法,可就是怎麼都不去「試錯」,這在根本上就等於把「回饋」從學習的過程中移除,但是只要沒有回饋,學習的效果就無從判斷,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做得好不好,甚至是自己掌握了多少也不知道。

在學程式的時候,有一個也是靠自學程式的助教常把「我就爛」掛在嘴邊,他說這句話本意並不是在打擊大家的信心,而是一直在強調,要把心態設定成新手,新手本來就是「什麼都不會」,題目解不出來,寫code亂七八糟被吐槽是「正常的」、「應該的」,不要因為害怕犯錯丟臉而不去嘗試,而是應該抱持著,「我就真的什麼都不會,那就試試看不會在哪裡?找到經常犯錯的地方予以修正」的心態,才會是最快的進步捷徑。

彼得.杜拉克說:「沒有數字,就沒有管理」。管理界也有像是「沒有衡量就沒有績效」這樣的說法,學習也是一樣,如果說一直不去測定自己現在水平到哪裡,你要怎麼知道自己現在做的練習是不是有用的?要怎麼知道自己現在有沒有找對練習方向?「定位」是進步的第一步,這一點不管在哪一個領域應該都一樣,甚至在職涯的設計發展中,同樣也強調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的重要。


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這幾年在許多高手身邊觀摩學習下來,我慢慢地走出「學歷自卑」、「技能自卑」的陰影,比較不會認定自己「就是做不到」某件事,因為有太多的前輩用自身的經驗向我證明,他們都不是先天就這麼優秀,而是透過後天的學習、練習,才逐漸有現在的成就。

過去的我很容易會「畫地自限」,錯過許許多多來到眼前的機會,在自己慢慢比較不受影響之後,發現身邊也有很多人因「覺得自己做不到」而受苦,不敢挑戰明明有能力做到的工作,不敢進入有機會可以嶄露頭角的新領域,說起來實屬讓人惋惜。

我記得《終結平庸》裡作者提到一段親身經驗,當時作者正在準備大考,有一個科目不知道怎麼的,他無論如何努力練習都拿不到高分,即便已經請教了老師、同學,嘗試別人正在用且有效的方法,他還是無法突破分數的門檻,因此感到相當沮喪,他的父親發現後告訴他:「你的老師與同學說的A方法要求較高的抽象邏輯思考能力,而你的圖像思考能力較強,何不試試看用B方法來解這個類型的題目?」作者因為父親的建議改用了更適合自己的方法後,成功突破分數的上限,最終取得理想的成績。(本段引述僅憑印象,想了解確切故事請參考《終結平庸》)

這段故事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啟發,更加深了我的一個信念:「沒有什麼是學不會的,如果有,那也只代表方法不對,而不是你沒有天份。」在人生的道路上,還有很多有趣的事物等著我們去學習、掌握,未來的世界一定也還會出現許多新興的技術,如果說真的有什麼技能可以用一輩子的話,應該就是「學習新技能的技能」了吧!

原文轉貼自:Joseph Hung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