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情緒界限」是脫離過度犧牲、「文化纏足」的重要步驟

「設立情緒界限」是脫離過度犧牲、「文化纏足」的重要步驟

「設立情緒界限(註)」是脫離過度犧牲、「文化纏足」的重要步驟。

有些人會不自覺地按照別人的需求去做,或是很容易接收到他人的感受與需求而無法忽略。在面對他人的情緒與需求時,若你發現自己的「情緒界限」較為模糊,很容易被他人的感受與行為侵入,無法放著不管時,你可以提醒自己:

1. 不要解讀對方的言外之意

有些人習慣不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與需求,但卻會用很多迂迴的方式,讓我們產生「罪惡感」。

例如:「我覺得自己身體好不舒服,子女都不理我。」或是「現在的年輕人都這麼不負責任。」「現在當媳婦都很好命。」……試著不要去解讀對方說這些話的目的,而就字面上解釋:「他/她的想法、感覺是這樣,我尊重他/她。」並且告訴自己:「只要他/她沒有清楚地說出感受與需求,我就當作聽不懂。」

當你開始這麼做時,你會發現自己的情緒不再如此容易跟著對方起舞,對方也不再如此容易控制你,你對自我的感受也會變得更好。

2. 我為我的情緒與行為負責,但不為對方的(註)

情緒界限的模糊與否,與自我的強度有關。若你的自我價值愈高,對事情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不容易受他人的評價影響,你的情緒界限相對也會比較清楚。

上述所有的練習,其實都在強化我們的自我價值,而這句話,是你的護身符:「我為我的情緒與行為負責,但不為你的。」

若身邊的人有一些情緒與感受,你願意替對方著想、同理對方,那是因為你對他的愛,但這不是「應該的」。

你最重要的任務,是照顧好自己的感受與需求。當你有多餘的能力時,你可以自己做選擇,要把這些力氣花在哪些你愛的人身上,而你可以在這過程中,感受你對他人的愛。

3. 辨識指責背後的目的, 清楚自己是有選擇的

此外,面對有時被人錯待而不舒服的情況,試著了解:「他會這麼對我,可能是他習慣的方式,而非我做錯了什麼。」

有時我們遇到某些人,喜歡把自己的情緒、需求往別人身上丟,甚至時常認為「你不滿足我的需求,就是你的錯」時,我們需要練習辨識這樣的人。

辨識他的指責「背後的目的是什麼」,而非下意識地將所有錯誤怪在自己身上。

若我們不能練習做這樣的分辨,不能理解有些人「會這麼對我,是因為他本來就是這樣的人,而不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我們會受困在這樣的循環裡。

這可能會讓我們自我懷疑,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覺得自己很糟糕,也可能會讓我們過度自我保護,認為這個世界都是危險、會傷害我的,而面對所有人都變得淡淡的,不與他人連結,只為了保護自己不要受傷。

成為一個能夠愛自己、也能愛別人的人,是在這些互動過程中,愈來愈清楚「我是有選擇的」,不誤把太多攻擊與情緒勒索當成「自己做不好」的證明,使得自己痛苦不堪;也才不會把自己的情緒丟到別人身上,要別人承擔。

練習「不把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人生會開闊很多。

註:「#情緒界限」與「我為我的情緒與行為負責,但不為你的」2個概念,最早由曹中瑋老師提出。請參考由曹中瑋老師所撰寫的《當下,與情緒相遇》以及《當下,與你真誠相遇》

 

原文出處:《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本文轉貼自:周慕姿 臉書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