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樂觀還是悲觀好?小孩才做選擇,大人我全都要!

人是樂觀還是悲觀好?小孩才做選擇,大人我全都要!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


「樂觀」與「正向」可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政治正確」:每當我們遭受挫折,親朋好友也好,書籍網站也罷,總是毫不猶豫地為我們奉上一碗「樂觀雞湯」,彷彿凡事只要樂觀面對,就能迎刃而解。但你是否想過,如果「樂觀」真的是萬靈丹,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挫敗中苦苦掙扎?只要抱持樂觀立馬就能脫離苦海不是嗎?

關於這點,Bryan有另一種看法:「樂觀」與「悲觀」像是天平的兩端,維持兩者平衡而不偏廢,或許才是真正對我們有益的人生態度!

樂觀很好,但忽略現實的「無腦樂觀」危害大

樂觀能幫助我們積極面對困境,勇於接受更大挑戰。但忽略現實條件的「無腦樂觀」,卻會讓我們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忽視風險帶來的衝擊,等到哪天夢想的泡沫破裂,我們很容易一蹶不振,轉向極度的悲觀!

如果我們沒有審慎思考、分析狀況與可能遇到的挑戰,只是不斷提醒自己要「樂觀」、「最後一定會成功」,即便暫時會有動力持續前進,在過程中也很容易因為碰上各種原先沒預料到的問題而感到挫折,甚至一蹶不振。

在暢銷書《從A到A+》中有篇非常經典的真實故事──「史托克戴爾弔詭」,也忠實反映了單純樂觀背後暗藏的風險。

史托克戴爾是美國一位很有名的越戰英雄。在越戰期間,他因為搭乘的戰機被擊落而變成越共的戰俘,他跟其他美國大兵被關在越共的監牢裡頭長達七、八年,也受過不少次的刑求。多年後,他才安全獲釋回到美國。

他接受《從A到A+》作者柯林斯訪問時就分享,無法堅持到獲釋這一天的人,幾乎都是「樂觀主義者」。大家就想,為什麼呢?樂觀等待出獄哪裡不好了?史托克戴爾看見的實際狀況是,這些樂觀大兵總是日復一日期盼很快就得救,有人期待聖誕節前就能離開戰俘營,結果沒有;聖誕節過了,又期待復活節前可以離開,但希望依然落空了。多年來經歷無數次的失望,心裡鬱悶加上身體受盡嚴刑拷打,這些人最終都在絕望中離世。

對長期結果樂觀,但適度用悲觀來思考準備過程

那史托克戴爾是怎麼活下來的呢?他在訪談中提到,自己有辦法撐到獲釋那一天,其實也是因為相信這一天終將到來。這是他在獄中最大的心靈寄託。

但與那些最終沒等到獲釋的大兵相比,他心中除了這份「必勝」的信念,還多了一個東西,那就是「在獲釋前要先面對獄中殘酷現實的準備」。在他看來,對美好的目標抱持堅定信念固然重要,但對於達成目標的過程,反而該用悲觀的想法來思考,先預想最糟糕的狀況,然後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這是一個很矛盾的情緒:對於最終結果感到樂觀,
可是對於即將要面臨的事情又有點悲觀,覺得自己不可能那麼輕易就順利成功。
這也是我不斷提醒自己的事情。」
 

Bryan分享,他的思維與對於人生的看法與史托克戴爾的經歷很相似,相信結果不會太糟糕,但也認為自己並非特別幸運的人,勢必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才能創造出期待中的好成果。他的轉職經歷,或許就是一個值得我們對照學習的實例。

Bryan剛出社會時擔任工程師,雖然工作表現也不差,但他總覺得這份工作並不是他真正的天賦熱情所在。當時,有些同學也正對於職涯有點迷惘,雖然不是那麼喜歡工程師這份職務,但也悲觀地認為轉職難度太高了,還是好好認命、做好眼前的工作吧。

但在他看來,其他同學的做法並不是他想要的。他認為設定「轉職到其他領域」這個大目標,找到真正的熱情所在,會更適合自己;同時,他也拿出「悲觀」的一面,預先思考過程中可能會碰到的困難,並且一路努力克服,最後終於在30多歲時找到現在這份接近理想的管理顧問與講師工作。

樂觀與悲觀並不總是二元對立的,尤其變成大人後,我們也不太可能光靠「樂觀」就達成目標。當你不知該如何面對挑戰時,不妨試著想想:你是否能樂觀看待長期目標,同時明白即便最終會達成目標,過程也不可能一帆風順?

多做這樣的思考,替未來做最充足的準備,實踐大目標的機會也就可能更大了!

 


📝台灣專案經理現況大調查報告出爐!想對台灣專案工作者的環境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嗎?歡迎點擊連結,您將能收到產業生態的第一手情報!

http://eepurl.com/gey1Lb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