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位低說話沒人聽?為自己贏得職場話語權的三個要件!

職位低說話沒人聽?為自己贏得職場話語權的三個要件!

之前,世界球后戴資穎的一則「懷念商務艙」個人臉書發文,短短幾個小時之內就在網路引發熱議,讓總統以下各級高官紛紛公開道歉。每個人看待這件事的角度或觀點可能不同,但從這個案例中,我倒是覺得上班族朋友可以思考幾個問題:為什麼戴資穎的發言,會被總統、高層官員及輿論重視?如果今天抱怨沒商務艙坐的,是其他參加東奧的選手,會不會得到相同的關注度?

相信聰明的你,一定可以很直覺地回我:「因為戴資穎是球后,是台灣之光啊,她開口的威力,當然跟其他選手不一樣!」

這個答案當然是對的,但球后發言就有威力的關鍵在哪?

我認為關鍵在戴資穎是先有「專業」,並在她的專業領域中,贏得世界級的肯定,這個「成就」短期間內很難有人能夠取代;接著,她才有引領意見的本錢,講出來的話,哪怕只是臉書的一句微感嘆,也能夠有很大的影響力。

換言之,儘管戴資穎不是決策官員,不是管理層級的主管,她就是一位單純的選手;但由於她個人優異的成績表現,因此取得了比很多高層官員還要大的社會影響力。這樣的「權力」,不是由上而下所賦予的,而是由下而上自然形成的。這就叫「話語權」。

回到職場情境。很多上班族朋友常抱怨,自己身為小職員,要位階沒位階、要頭銜沒頭銜,「人微言輕」在公司沒有發言權「講話沒人理」,但如果今天你在公司的表現,如同羽球界的戴資穎,公司、老闆能不敬畏你三分,你還會沒有發言權嗎?例如你是一位業務,你一個人就承擔了全公司1/3的營業額,你未來想跟公司、老闆爭取權益,不就有更多的談判籌碼?

相反地,就算你今天在公司任主管職,但是你一直沒有特殊表現,或是有好一段時間對公司沒有具體的貢獻,只是完成了例行的交辦工作,對公司來說可有可無,你的話語權,又能夠有多大呢?或者,如果你今天在工作上表現平平,但很常抱怨,很會計較,很敢要求,老闆就會滿足你?其他同事又能認同你的要求嗎?

所以,想在公司有影響力,重點不是「官大」,而是要設法把自己「做大」,跟讓自己在專業領域「坐大」,成為對公司而言不可或缺的要角,才能「人不微,言不輕」。戴資穎的戰場是球場,你我的戰場是職場;每個人都想要有影響力,都希望自己有發言權;而一切的根本,還是來自於你的「戰績」,也就是專業表現。

想實質提升自己在職場的話語權,我們可以從下面三個方向來著手:

一、用績效展現實力

職場的「戰績」就是你的工作績效,對業務來說是業績,對研發人員來說是研發成果,對技術部門來說,就是生產力;績效愈高,實力愈強,聲音就可以愈大。

二、創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除了績效之外,還有一個贏得話語權的途徑,是創造出自己在公司的不可替代性。例如,你有豐沛的人脈,特別是對公司而言不可或缺的「關鍵人脈」,不管是政治界的、商界的,或是上下游協力廠商,甚至同業競爭對手;你的人脈愈廣,公司愈需要借重你的力量,此時話語權也就會隨之提高。

又或者,你掌握了公司的某些關鍵研發成果、技術或專利,這也是公司運作不能沒有的部分,同樣可以讓你走路有風,講話有力。

三、站在多數人認同的角度發言

只要能依循上面的三大方向,慢慢用專業取得職場話語權,相信你在職場上的發言,將能更受到上級重視或關注的!

當你有機會發言了,要注意只有「能引發共鳴」的發言,才會得到更多的支持,讓你後續持續有發言的機會。所以這個時候,你不能只站在「謀私利」的角度發言,而應該站在多數人能夠認同的角度,激起聽者的同理心或憤怒感,讓聽眾轉為支持者,也讓你成為意見領袖,才能擴大影響力。

例如,政府法令規定女性員工可以請生理假,但某些公司的「潛規則」是不准員工請;這時候如果你出來力爭行使這項權利,這是為了所有的女性同仁,也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就能引發同事的認同;但是如果你是為了某項僅限於個人或極少數人才能享有的特殊福利,例如「我住在外縣市,希望主管同意每天晚一小時到班」,就很難服人了。

只要能依循上面的三大方向,慢慢用專業取得職場話語權,相信你在職場上的發言,將能更受到上級重視或關注的!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在職場上與同事、主管互動的眉角,歡迎參考我的【VP017辦公室的閱讀空氣說話術】線上課程,裡面將會以情境搭配合宜回覆方式與應對地雷,帶給你更多實用的啟發!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蔡祐吉

資深節目製作人、主播、記者,口語傳播的科班出身,擁有完整的口語表達理論基礎。現為亞洲水泥公關經理,同時也是職場書作者與企業講師。曾擔任TVBS電視台新聞部製作人、香港鳳凰衛視《解碼陳文茜》節目製作人、《新聞最前線》主播、《整點新聞》主播...等,也長期兼任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與新聞學系講師。出版《求職力~破除面試的五十道陰影》、《說話力~表達、反擊、說服的技巧》等四本長銷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