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火箭科學家學習思考策略:面對未知,我們有焦慮外的選擇

向火箭科學家學習思考策略:面對未知,我們有焦慮外的選擇

2022年我重讀了《原子習慣》,2023年的一開始,我也重拾了前幾年我讀起來很有收穫的書:《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9大策略,翻轉你的事業與人生》,這篇來跟大家分享我從這本書得到的收穫吧!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有大量的火箭科學實務案例,但更重要的是點出所有火箭科學進步、創新與失敗背後的決策,並從一個一個案例中挖掘背後的決策思維。而為什麼要以火箭科學家來當作學習思考的標竿呢?火箭科學是一門「充滿未知」、「投入成本代價高昂」,且「需要時刻創新」的學問。 

火箭科學家要面對未知的宇宙環境,就好像我們面對未知的下一步職涯與人生道路,猶豫要不要出國唸書、要不要唸研究所、要不要跨領域轉職、要不要步入婚姻等,這些問題之所以讓人躊躇不前,都是因為結果都是未知數,結果不確定時,就足以讓大多數人感到焦慮不安。 

與未知共處第一步:掀開未知的神秘面紗 

恐懼來自於不知道能預期什麼以及不覺得自己能掌握即將到來的事情。這句話呼應了多數人對未知的恐懼原因,而作者的建議是「模擬思考練習」,這個練習簡單說來說就是心理準備,「安撫」我們容易焦慮不安的心。 

電影《三個傻瓜》的男主角藍丘的座右銘叫做:All is Well,他說「我們的心很容易害怕的,你得哄哄它,不管碰到多大的問題,你就摸著心,告訴它:All Is Well ,一切就會好了。」所以每當他與他的好友們面臨挑戰與挫折,他就會說著 All is Well, All is Well, All is Well ! 

而現實中我們的心可能沒有那麼容易安撫,但是,我們能讓我們的心做多一點心理準備,例如,我們可以試著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1. 最糟的情況是怎麼樣?最好的狀況是什麼樣? 
  2. 我有什麼辦法可以減少最糟的情況帶給我的衝擊? 
  3. 我有什麼自己可控的事情可以增加自己的應對方式? 

而對我自己最有效的則是告訴自己「大不了最壞的狀況就是…而已嘛,沒什麼大不了的!」例如,我在第一次跟工程師溝通數據需求的時候,因爲不是技術背景的專業出身,內心焦慮到不行,所以我在開會之前,持續的跟自己說「大不了就是碰個軟釘子回頭再重新談需求,總不可能在眾目睽睽的會議上對我破口大罵吧!」 

在我在第一次全英文面試時,我也在事前常常安撫自己,「哎呀!最糟的情況就是沒有面試上這間公司,又不會因為面試失敗了,就遭到全天下人的恥笑,而且,我還有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啊,沒什麼大不了的」。 

除了考慮最糟的狀況,我也同時會跟自己說,「我現在焦慮一陣子,失敗的話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成功的話,我可以順利完成超重要的專案任務,又或者,我可以順利加薪,看起來只有利無害啊!」用這些問題,讓自己降低內心的不確定性,也讓焦慮的內心,可以在模擬最好跟最壞的狀況,讓自己不要因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以及「不確定自己的處理能力」而感到焦慮。 

與未知共處第二步:為未知加上一點熟悉感 

「太空人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並不是因為他們有著超人一般的神經,而是因為他們充分學習了如何使用知識來減少不確定性」。面對未知除了心理準備之外,我們還需要行動上的準備。 

所以的未知當中,總是有一些我們知道的已知,以及我們真的惶恐的未知,那麼那些讓人覺得恐懼的未知是什麼?我們可以把他找出來,並且更靠近他一些。例如,當我首次跨領域轉職,準備第一場數據分析師面試的時候,我熟悉的是一般的面試環節,但未知的是 SQL 的技術考試、數據分析的實戰題等,這時候我還進一步的往下拆解,像是我擔心的是什麼: 

  1. 是對自己的技術能力沒自信? 
  2. 是對技術考試題目不熟悉? 
  3. 是覺得自己的臨場應變能力不佳,所以沒辦法應對數據分析的實戰題? 

當我試著把害怕的事情列出來,問自己到底在怕什麼,這個過程就已經解決了 80% 的未知焦慮,因為把未知的恐懼轉化成實際且具體的問題後,接下來只要針對一個一個的問題找出解決方案與採取行動,就大功告成了。 

比起火箭科學家更幸運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的未知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重頭來過,如果求職失敗了,大不了就是再投遞履歷到別的公司;如果跟客戶 A 的提案沒成功了,那麼也許可以在客戶 B 身上再提案一次,我們總是可以累積經驗,讓未知慢慢變得不未知,如果是這麼想,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對吧?

下次再面對未知感到焦慮時,不妨試試火箭科學家的思考策略。 

 

本文轉貼自:SHARON'S LAB | 雪倫實驗室原文連結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