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學書摘】對於未來發展沒有目標?2 點讓你找到工作的「掌握感」

【大人學書摘】對於未來發展沒有目標?2 點讓你找到工作的「掌握感」

職涯發展中的很多不確定因素不是個人能控制的,只有「不斷地突破」,才是自己能左右的。

在生涯諮詢中,我經常會遇到以下這兩類具體的問題:

【第一類問題】關於行業的判斷:到底哪一種行業更有前途?

我當然知道行業的選擇和一個人的職涯發展密切相關。但是,我也知道,這兩者之間並不是簡單、直接的正相關。有人說,趕上風口,豬也會飛,亦即抓到關鍵點,順勢而為。而現實情況是:豬願不願意飛?能不能正好趕上風口?風停了怎麼辦?還有,如果不是豬呢?所以,雖然某一個行業有沒有前途很重要,但每個真實的個體在其中會有怎樣的發展,卻不僅僅依賴於此。

【第二類問題】關於職業方向的選擇:特別是關於管理路線和技術路線兩者之間的選擇。

有人是基於自己的能力弱點進行判斷:認為自己不善與人打交道,不敢管人,就不能做管理。有人則是基於可能的價值進行判斷:做管理可以發展得更長久,可以有更好的經濟收益。有人是基於發展瓶頸做判斷:做到一定的程度,技術專家就會被淘汰,要趁早轉型。

對於行業發展和職涯方向的選擇,並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標準。每個人的優勢不同,傾向的價值不同,內在動力不同,自然就會有不同的選擇。我們不要忽略的另外一個事實是:不管是什麼選擇,接下來,都需要透過「發展」來推動自己的職涯。多年後的職業狀況,並不是在選擇確定之後,就能決定了的。

章程就是一個處於「朝陽產業」,正在糾結選擇哪個方向的人。所謂朝陽產業,是指一些發展勢不可當的領域,比如網路、電商、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一般來說,這樣的行業總是具備這些特點:人才濟濟、競爭激烈、機會多、發展快。在這些領域裡工作,成長快、壓力大、選擇多,困惑也會多。


章程三十歲,是技術工作者,從一般工程師做到了技術精通者,後來開始帶團隊,當了三年的專案經理。這個年齡,在朝陽產業正是職場的中堅力量。

「趙老師,我感覺我的職涯發展需要有一次突破了。」章程開門見山地說道。眼前的這個小夥子英氣逼人,自信而堅定。

「說說你的具體想法。」我好奇他對於自己發展的考慮。

「在我這個階段,技術發展有了一些累積,也有了一些帶團隊的經驗。我需要做一個決定:做專家,還是從事管理?這將決定我未來十年的職業走向。」章程說出企業內發展通常會遇到的兩個方向。但我想知道的是,這兩條路線在章程的工作環境裡,意味著什麼。

「能不能具體說一說,你對這兩個方向的考慮?」我進一步詢問。

「雖然是技術出身,但我對管理也很感興趣,平時喜歡研究管理、戰略之類的學問。如果從事管理,我想成為一個有決策權的管理者。如果做專家,我覺得也不能光是解決具體的技術難題,只是寫寫程式而已,而是要有一定的話語權。」章程又補充了一句,「這兩個目標好像都和『影響力』有關係。我想,是不是這兩條路線繼續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呢?那該怎麼選?」

看來在諮詢之前,他已經有了深入的思考。「你的這個發現很好。那你在兩個方向的選擇上,有什麼顧慮呢?」我猜想,他是不是有了具體的職位選擇機會。

「我的顧慮是,兩者發展起來的區別是什麼、如何做準備。」他是在未雨綢繆。看來這兩個選項對於章程來說,價值趨同,所以他才會糾結。

我和他確認道:「這兩個選項對於你來說,最大的價值,是不是都是『影響力』?還有別的考慮嗎?」

「別的沒什麼了。從經濟回報來說,兩條線發展起來也差不多。我希望自己能更有影響力、更有成就感,不會被淘汰,反而更有價值。」我聽得出來,他的想法很清楚。

從事管理和做技術,雖然在許多企業中有很多的融合,比如技術型的管理者,管理一個技術團隊的人,一般也都是技術高手。但是作為不同的發展方向,在具體職位上是有很大區別的,特別是在更高一層的發展上,側重點會有不同。

管理者的工作對象主要是「人」,而專家的工作對象主要是「事物」,這是最大的區別。這一點也決定了兩條路徑發展的重點不同:管理者需要提升管理團隊的能力,需要訓練對人的敏感;而技術專家需要提升系統化的思考能力和研發能力。這個視角,主要還是從「能力」來看的。

我和章程溝通這些,他非常清楚。「您說得很對。這樣的話,如果現在來了一個機會,我該如何選呢?」

既然職涯發展方向的價值可以確定,那在具體選項的選擇上,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資源了。

「單純說選項,很難做選擇。我們一起來看看你的優勢吧。」於是,我就和章程從大學開始梳理起來。

章程考大學時所選的科系是機械製造,進了大學,他就後悔了,覺得自己不喜歡這個系。於是就刻苦學習,終於在大一結束的時候,如願以償地轉到了資訊工程系。他說,整個過程都是自己申請的。看來,這是一個很耐磨的人,有魄力,也有很強的內在驅動力。

大四的時候,章程加入一個創業團隊;為了創業,他沒有選擇大公司,放棄高薪。雖然兩年後,創業以失敗告終,但是幾年的創業經驗讓他得到了不少歷練,最後一年,他已經成了團隊的技術負責人,有不少技術難題都是他帶著團隊攻克的。這也為他找下一份工作做了充分的準備。

創業雖然失敗,但章程憑著自己的技術能力順利應徵進了一家業內的大廠。之後,又藉著技術優勢,一路升職,成了部門的「技術專家」。

昔日的成績分析完,章程的困惑也浮出水面:以往的經歷顯示,他具備更多的是在技術方面的優勢,是不是就要在技術路線上發展呢?

我問他:「你是怎麼想的呢?如果有這種技術職務的升職機會,你會選擇嗎?」

「這也正是我糾結的地方呢。」章程說:「按理說,在技術路線上發展,也沒什麼不好。剛才我們也說了,發展到一定程度,不管是技術還是管理,都要既懂技術、又懂管理,而且價值回報也都差不多。但我還是不安心,總覺得自己是在被外界推動著走,沒有掌控感。」

我很理解他的這種「沒有掌控感」。很多人都期待自己能夠在卯足了勁,準備使力的時候,看到一個接一個的目標安排,有一份可以直達終點的「計劃表」。但實際上,越是向上發展,影響因素就會越多,可掌控的可能性就越小。

我要幫他找到一種更為本質的掌控感。

「拋開其他的因素不想,僅僅從工作內容上來說,你對人的興趣更大,還是對事物的興趣更大?」

「好像是對人更感興趣,我曾經還想嘗試銷售類的工作。我是不是因為沒做過,因為好奇,才會對這些工作感興趣呢?」章程回答了一個問題,又提出了一個問題。

停了一下,他又說:「畢竟沒有專門做過更高一層的管理,我不知道,我對於管理的期待,是不是就是因為好奇?或者說,我對於只做技術、繼續走技術路線,有些不甘心?」

「從剛才我們的分析來看,你的過往經歷已經展現出你的魄力強、內在驅動力強,有自信、有毅力,在攻堅克難時,又善於調動資源,這些都是很好的管理能力和領導能力的基礎。然而,一邊是你可以預知的技術路線,一邊是你有更多好奇、卻缺少經驗的管理路線。兩條路線都有難度,都需要投入和專注,你的糾結有更多是關於風險的,想要風險更小、價值更大及滿足期待。」

我頓了頓,接著說:「而且還有很多期待,是你現在很難明確表達出來的,比如運用技術背景去進行管理,做更有價值的決策判斷,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章程頻頻點頭。「是的,是的,非常精準。我知道自己為什麼糾結了。」很簡單,他就是想要更多的「確定性」。

他想了一下,又問:「可是怎麼實現呢?是不是就需要摸索著前進了?」

「這件事,你沒有明確的路徑,我也沒有明確的路徑,換個角度來看,你的老闆、同事也都沒有明確路徑。這是為什麼呢?」我喝了口水,在紙上邊寫邊說。

「兩個原因:第一,你需要呈現出更為明確的成果,進而展現出相關性強的能力,才能呈現出你的優勢。第二,需要有外界的機會,這個機會有計劃因素,也有偶發因素。」

我繼續說:「關於第一個原因,你正是因為不曉得方向是什麼,而不知道如何呈現、如何作為;而你之所以不曉得方向,又是因為不具備具體的經驗──這就陷入了一個不可知的循環。既然現在具備了相的潛質,為什麼不嘗試著去探索,去獲得這樣的經驗呢?實際上,對於你來說,已經有了很多關於技術專家的歷練,你需要的是,發展更多團隊管理的經驗,累積相關的能力,然後再做決定。

「對當下的你而言,之所以難做判斷,是因為資源的缺乏。這個資源主要並不是外界的資訊和必勝的策略,而是你的『內在資源:經驗、信心、能力』。」

「是啊,我之前總是想要選定一個方向,好深耕並仔細投入,持續發展。現在看來,需要先發展,才會選擇。」章程若有所思。

「深入耕耘、仔細投入是沒錯的,但你要注意,是針對一個領域,而不是一種技能。即便在一個職位上,你也要關注多種能力的提升,否則就很容易變成流水線上的一環。這其實也是累積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說這話的時候,我看到章程的眼睛閃了一下。

「那我們來看看如何在深耕細作中累積價值吧!」章程有了新的提議。

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我們最後擬定了一個工作計劃,在平時的工作,章程會注意兩點:

第一是充分授權。

把自己已經熟悉的工作盡量授權給同事,替自己留出空間。一方面可以讓自己做更多拓展,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帶人的能力。人們不願意這麼做,是因為越是熟悉的工作越能帶來掌控感。與此同時,職業價值也會在熟悉感中逐漸降低。還有的時候,人們不這麼做,是因為不會帶人,時間久了,就只是讓自己的技術能力越來越強,而選擇的可能性卻越來越少。學會「充分授權」與「有效授權」,這本身就是提升領導力的好方式。

第二是創造突破的機會,拓展、提升自己。

授權之後,留出的空間,就要用新的突破來填充,讓自己可以琢磨更多工作上的創新和發展。把看似平淡的工作做得更加精彩,主動申請更有挑戰的工作,這些都是可以累積的價值。同時,這也能給自己機會去創造更多經驗,好在一次次突破和嘗試中,發現自己究竟「更適合」以什麼方式發展。

分析之後,章程感慨道:「原來,我想要的就是一份安心啊。其實我也知道,職涯發展中的很多不確定因素不是個人所能左右的,一個人要想有更大的發展,就得不斷累積自己的價值。但我還是忽略了關鍵的一點:只有『不斷突破』,才是自己能左右的。我不再糾結了,說來說去,繞了一個大圈子,還是需要更踏實、更用心。只不過,現在的我和諮詢之前不一樣的是:抬頭看路之後,不再焦慮。我知道,路在腳下。」

半年後,章程出現在我的課堂上,看到我,他上前來打招呼。「趙老師,我已經開始關注團隊的管理了。我發現,個人的生涯發展是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關注的。個人的生涯發展弄清楚了,對於組織發展很有價值,這是一件雙贏的事。我是深有體會啊,所以我來向您學習。」看來,章程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徑了。


【轉角看見】

選擇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的糾結,其實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糾結。

對於未來方向的判斷,我們可以回顧過去,梳理資源;可以朝向未來,盡情想像自己的追求;可以向內,分析天賦與熱愛;可以向外,基於別人的經驗,看看可能的價值。

然而,不管如何分析,我們都需要直面一種不確定的未來,以及由此帶來的關於確定性的糾結。

很多時候,我們的糾結,源於我們對未來的焦慮和假想目標難以取捨,也源於沒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去做判斷。

解決這種糾結的方法就是:先把路走出來,目標自然就確定了。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每一次職涯瓶頸都是轉機:資深生涯諮詢師帶你跳脫外在困局,清除自我苛責,重寫人生劇本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