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空時間」不是生活中的選配,而是提升職場表現的必備

「放空時間」不是生活中的選配,而是提升職場表現的必備

大人學為何推薦這篇文章給你?

對很多上班族來說,只要有任務還沒做完,好像就「必須」馬不停蹄地完成;稍有想休息的念頭,都會引發強烈的罪惡感,覺得自己不夠盡責。但休息對於工作表現而言,真的是扣分嗎?你或許已看過許多科學實驗文章,都告訴你事實並不是這樣,本次大人學則選摘《贏回自主人生,終結過勞崇拜》一書,讓作者、美國知名企業家麥可,與你分享他的第一手實務觀察,協助你透徹明白休息的重要性,進而幫助自己成功實踐!


1990 年,J.K.羅琳坐上一班擁擠的火車,準備從曼徹斯特前往倫敦國王十字車站。開到一半,火車發出轟隆聲響,接著停下。羅琳和其他乘客於是等待,再等待。四小時過去,火車才再度上路。如果羅琳對此勃然大怒,你會怪她嗎?四小時坐在一個地方,什麼事都沒做,更別提地點是在陰鬱的火車車廂裡,即使是很常坐火車的旅客都可能會崩潰。

但羅琳並沒有發脾氣。這段無所事事的時間裡,誕生了一個叫做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的新角色。根據羅琳的網站,這個新角色就在她卡在火車上時「掉進她的腦袋」。「我從六歲開始就幾原則乎不間斷寫作,但我從來沒有對一個寫作點子這麼興奮過,」羅琳回憶:「我身上沒有可以用的筆,但我覺得這是好事,我就這樣坐著思考了四個小時(火車延誤的時間),所有細節在腦海裡成形,這位戴著眼鏡、頂著黑髮、不知道自己是巫師的乾瘦男孩,在我腦海裡變得越來越真實。」

等一下,她沒有筆!想法消失的速度可能會跟出現的速度一樣迅速。有這麼棒的靈感卻沒有辦法記下來,真的會把人搞到抓狂。更別提還要不去注意靜止的火車上,有各種令人分心的事物:生氣火車延誤所以不停碎碎念的乘客、窸窸窣窣的報紙、照顧覺得無聊所以抱怨個不停的小孩的父母,諸如此類。

但她不知道怎麼做到的,就這樣把靈感記著,回到家就寫好故事大綱和試讀章節。有數十家出版社都拒絕了羅琳,但她最終仍找到一家出版社讀懂她想說的故事。她簽了合約,領了五千元的預付款,而這筆錢出版社早早就賺了回來。

這段意外讓羅琳無所事事的四小時,成為她打開成功的大門。《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精裝本首刷只有五百本。今日,《哈利波特》系列書籍已經賣出超過五億本、翻譯成八十種語言、催生出八部電影和相關商品、並生產價值超過七十億美元的官方周邊商品。《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J.K.羅琳的品牌價值已超過兩百五十億美元。


我(麥可)在擔任出版行銷、發行人、執行長的職涯之中,也經手過數千本書籍的出版業務。《紐約時報》排行榜的書和暢銷書,我都有參一腳,但我從來沒有一本書或一系列套書,像背後裝了馬斯克的火箭一樣一飛衝天。羅琳的成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

但我們在羅琳故事中要看到的重點,是她的成功與卡在靜止火車上無所事事之間的直接關連。看著羅琳的成就和她為了成功所做的一切,的確讓人熱血沸騰,但其實除了她做的事情,還有其他的東西。

不歇息,難收穫。如果想贏得賽車比賽,車子就要偶爾打空檔,但我們很難輕鬆接受這件事,對吧?

「一定要有成就」的迷思

花了好幾週準備和好幾個月的忙碌之後,老闆會問什麼?「有沒有達成目標?」若回答「有」,則個人、團隊、部門都能享受隨成功而來的表揚。更高的預算和更多的人力常隨著勝利而來,因為聰明的公司會幫業績好的部門挹注更多資源;但若回答「沒有」,你可以會得到臭臉一張、又臭又長的批評一頓、或其他更糟糕的待遇。如果你失敗的頻率高,規模又很大,那你可能會面臨預算縮減、被調職、開除、或裁員的命運。

一間公司的每一個環節,包括願景、策略方針、預測、報表、時間軸、指標、成果等,都是以達到成就為目標。我們習慣投資就要有報酬,而只有在達成想達到的目標時,我們才能得到報酬,而這背後有很好的理由。目標沒有達成,企業發展就會停滯,公司就會失敗。領導階層知道成就是生存的必需,這就是為什麼業績獎金是給達成目標的人,而非嘗試達成目標的人。

我(麥可)想成功的慾望簡直像個無底洞。我是會一直去看指標,確定我有超越上個月業績(不管數字是多少)的那種人。我很愛成功的感覺,愛到可能有點病態了。我已經提過,在我職涯發展初期,我曾早上五點進辦公室,晚上六點才走,我想成功想到不行。

如果我們不好好留意,我們的自我認同和價值感,就會被自己的角色和成就帶來的榮譽感綁住,最後變成沒有這些,生活就沒了意義。這就是工作變成自我實現的主要依據時,會出現的黑暗面。達成目標時,我們覺得自己很有用,並心滿意足、滿面春風;反之,如果沒有達成目標,我們就覺得自己很失敗。

我們知道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團隊裡表現極佳的人會搶走我們的風采,奪走大家的目光,並得到升遷,或甚至取代我們。馬斯克在讚頌過度工作的美好時,也說過同樣的話,記得嗎?他說,工時兩倍,完成的事也變兩倍。當然,這不是真的,在一週五十小時的工作後,成果只會越來越糟,生產力會越來越倒退,他是在利用我們的恐懼,和我們的興奮情緒。工作就是一場競爭!你不會想要輸!你可以當個贏家!開始加班贏得勝利吧!

但只看成就這種短視近利的想法,會讓我們忽略做毫無成就的事帶來的好處。過勞崇拜說,人應該要一直都很忙,忙著達成目標。許多人認同這個想法,積極用工作把時間填滿,如果工作沒有填滿時間,就渾身不對勁,但過勞崇拜就跟它的教條一樣,都是錯的。

躺平有理!無須罪惡感

我們有個開影印店的朋友,他店裡裝有幾台大型事務印表機。這些機器雖然是最先進的款式,但並不是隨時都可以使用。一台事務印表機全力生產,代表 85% 的時間用於運轉,15% 則是必要的停機維修時間。

人也是一樣,只是需要的停機時間更長。孩子在學校有休息時間,而大人也需要休息,才能維持生產力。我們需要工作與休息互換的規律,才能在職場和家裡都擁有最佳表現。大腦和身體並不是設計來二十四小時運轉的,我們需要沒有成就的時間。

成就的重點在於行動的目的、達成的目標、完成的計畫、打勾的任務項目,但毫無成就的活動,重點就在活動本身。我們喝酒是為了享受美酒;我們跟朋友暢快大笑度過一晚,是為了享受他們的陪伴;我們彈樂器,是為了享受玩音樂的感覺。

我們做這些事情,是為了當下的體驗。這些活在當下的活動,也涉及我們不同的自己。它讓我們總是處於工作狀態的自己得以休息,並喚醒其他的自己(通常不太情願)出來玩樂、參與其中。而在參與這些事的當下,我們整個人都會感覺變得更好。

生活中許多最充實心靈、滋養能量的活動,重點都不在投資報酬率,例如:嗜好、藝術、友誼、音樂、雞尾酒、手工藝、遊戲、讀書會、沙灘漫步、或只是在外頭散步個三十分鐘,都能讓我們恢復元氣和活力,充飽滿滿電力,而這些活動可以有這些效果,就是因為其重點不在於達成目標。

我們之中有些人會因為沒在工作而感到不安。受到隨時在線的工作文化影響,看到一封晚上八點寄來的電子郵件不馬上回,還要等到隔天早上,我們可能會覺得很有罪惡感。

一位公司執行長跟《公司》雜誌(Inc.)分享他工作的一天,通常都塞滿了計畫與會議。早上進辦公室待了超過十二小時之後,終於到家的他會花時間陪伴孩子、與家人共進晚餐、和妻子看電視並更新近況。但他也承認:「我會注意著手機有沒有工作的事,我知道這樣不好。」

這位執行長並不孤單。第二章有提過,專業人士不只工作時數非常長,還會在理論上已經下班的時間繼續顧著工作。儘管我們很努力,但按下暫停鍵還是很難。

我們常用空白、留白來形容空閒時間,這些詞是從印刷業和出版業衍伸而來。我(麥可)在出版業待了一輩子,但你不需要有十幾年的出版經驗,也能抓到重點,隨便一個讀者也都能懂。塞滿文字、完全沒有空白或留白的書頁,根本無法閱讀。生活也是一樣的道理。塞滿任務、活動、忙碌事項的生活很難存活。

我們先前有談到不可妥協的三大重點,留白空間就是其中兩大重點(自我照顧和人際關係)最能發揮的所在。我們每一週也會有一些自然形成的空白,像是晚上和週末就特別多,但過勞崇拜侵蝕了這些時間。

就像上面那位執行長一樣,我們也經常下班時間查看電子郵件,但這個時間我們明明就可以拿來跟家人或朋友聊天、出去散步、看書放鬆、追劇看節目之類的。美國 GFI 軟體公司(GFI Software)調查發現,40% 的美國員工會在晚上十一點查看電子郵件;另外,雖然週末有更多時間可以休息玩樂,但 74% 的工作者會在週末注意著電子郵件收件匣。下班時間,我們仍在上班。我們的臉埋在手機裡,心思在工作上。

「策略性放空」有利大腦

我們的大腦隨時隨地都在運作,問題是,它們在忙什麼?做毫無成就的事情,可以讓大腦其他區域運作,帶來非常多好處。事實上,心理學家兼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副教授亞當.魏茲(Adam Waytz)就把休閒時間稱為大腦的「殺手級應用程式」(killer app,編按:殺手級在此事形容具有價值、吸引力的)。

在討論人工智慧( AI )擾亂現今與未來人力市場的情形時,魏茲問道:「什麼是人類可以做,而電腦不能做的呢?」魏茲的回答是:「其中一個就是人類的腦袋會神遊,電腦不會。」如果我們專心想著眼前的工作,那很好。而如果腦袋神遊,就可能忘記回覆重要工作訊息、深陷做不出每月財報的痛苦中、或開會時抓不到重點,但大腦神遊也是有益處的,而休息就是大腦得以神遊的時間。

讓心智放空漫遊,與創意思考、橫向思維、產生別出心裁的想法之間,有強烈的關聯。「休閒活動使大腦放空,藉此把我們從當下的現實抽離,刺激我們產出新奇想法或思考方式的能力,」魏茲說:「如果我們放手讓大腦脫離工作,自在神遊,回到工作時,就能想出更有創意的方法來處理問題。」

我們的腦袋從未關機,它只是在忙不一樣的事情。這表示大腦仍然在背景執行運作,晃來晃去。有些作家會在今日寫作的尾聲留下不完整的句子,因為大腦還是會持續運作。等隔天要繼續寫的時候,大腦早就已經在處理了。休息時間可以讓大腦恢復活力,不僅不會減損工作表現,還會讓工作表現更好。

「長期壓力或千篇一律都不是孕育創意的好環境。」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說,他是讓心流為人所知的心理學家。他說:「你應該讓有壓力的時刻跟放鬆的時刻交替出現。」放鬆可以是純粹坐著思考,這也是契克森米哈伊所建議的,但他也說,在散步、游泳、蒔花弄草、洗澡、做手工藝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也會朝著創造力的方向悠遊。

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加上做菜、釣魚、打高爾夫等活動。契克森米哈伊說攀岩、滑雪、跳傘也可以。重點是你做的事情要能跳脫工作,且和工作大不相同。

過勞崇拜的問題,在於我們會覺得這些好處多多的暫停時光不重要,或甚至完全將之忽略。但在這些時刻,我們可以用上大腦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並因為用上全部的自己獲得好處,而不是只有用到跟工作有關的部位。

歷史、商業相關的個案研究和雜誌文章中,講述因為做了毫無成就的事,而發展出創新想法、解決方案、全新產品、甚至成立了一個公司的案例比比皆是。麥可海亞特公司的客戶中,也有多到出乎意料的人因為做了一些毫無成就的事,讓靈光有機會滲入腦海,因而想出具突破性的創新發展、解決複雜難題的方法、或做出讓他們更健康快樂的職涯轉向。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贏回自主人生,終結過勞崇拜:擺脫有毒工作思維,重啟生活與事業高峰的改變之書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