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不會表達,你只是太怕犯錯!欠缺「被質疑的勇氣」是無法成為好老師的!

你不是不會表達,你只是太怕犯錯!欠缺「被質疑的勇氣」是無法成為好老師的!

最近跟很多老師聊教學這個事情時,突然有感而發,我發現許多人無法成為一流的表達者,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因為溝通能力不好或是邏輯思維不清,反而是他在表達時,腦中過度在意正確性,以至於一下自我懷疑一下戒慎恐懼,最後搞到「你講得很認真,但我越聽越晃神!」的境地。
 
我們到底是表達有問題,還是情緒受恐懼綁架?

你是否在公開演說或是溝通時出現這樣的癥頭?反覆擔心自己會不會因為哪句用語,某個比喻,會被更專業的人士質疑、指正。導致說話的當下東怕西怕,東遮西掩,以至於最終真正想表達的事物卻變得四不像。
 
這些年來我發現這樣思考的人無所不在,甚至有幾位擔任大學教授的朋友告訴我,他們明明治學嚴謹,卻被學生批評教學品質不佳,真正細究背後的原因,多半是因為他期待自己講出來的東西無懈可擊。
 
舉個例子,假設今天要跟一個完全沒學過專案管理的對象,說明到底專案管理是什麼?越自視學問嚴謹的人,為力求完美表達,他可能會說出類似教科書的定義: 「專案是組織進行的一個暫時性(temporary)的努力付出,在一段事先確認的時間內,運用事先決定的資源,以產出一個獨特(unique)且可以事先定義的產品、服務或結果。而專案管理是運用管理的知識、工具、和技術於專案活動上,來達成解決專案的問題或達成專案的需求。所謂管理包含領導、組織、用人、計劃及控制等五項主要工作。」好,看完這段的同時請問你真的知道專案管理是什麼了嗎?
 
光一個名詞解釋就足以讓人晃神,甚至對這個領域敬謝不敏吧!如果有位老師這樣教學,確實,論點非常完整、嚴謹且無懈可擊,但唯一的問題點就在是,沒有人聽得懂他在說什麼,這不正違背了教學的初衷嗎?
 
你的嚴謹,或許只為了保護自己尊嚴而已

若有個不懂專案管理的同學來問我專案管理到底是什麼?那我或許會說,專案管理其實可以想像是在拍電影,大家要一起完成一部作品,會有男主角、女主角、攝影師、燈光師……而專案經理比較像是是導演,他會帶著大家用一套容易閱讀的劇本,就是我們的專案規劃,在對的時間男主角要做什麼事情,女主角接下來叫做什麼動作,燈光師要如何打燈,攝影師鏡頭要怎麼轉移?然後要大家一起配合,要讓這部劇準時演完,處理好準時上映。這就是專案管理。有沒有好懂一點?
 
但難就難在這種講法如果要挑毛病,其實是很容易的。例如真正懂電影製作的人可能會吐槽:你講得那個專案經理其實不是導演,應該是一個叫做場記或是製作的人,導演哪管這麼多!
 
所以在一位專業電影工作者的眼中,「用拍電影來比喻做專案」恐怕不是個嚴謹的例子。但問題是,我的核心目的並不是在講電影,而是讓一個專案管理的初心者有個基本認識,「拍電影」是個形象化的模組,它雖不嚴謹卻是有用。說到底我並沒有比那些大學教授要高明,只是我願意犧牲掉嚴謹性,冒一些可能會被專業人士挑戰的風險,但至少我把東西講清楚了!
 
再舉一個例子。

很多學員會來問我: 「嘿Bryan~感覺做顧問好像很酷,到底顧問都在做什麼呀? 」

如果我拿維基百科的嚴謹定義來回答:「顧問是一種職稱,他是對於某些範圍內的知識,有專家程度的認知,他們可以提供顧問服務,譬如:法律、政治、投資、港事、軍事、國策、地產、工程、或是國家安全。」

這根本不是教學,甚至是很爛的溝通(真人Siri),不過是用一堆更複雜的名詞,來替換掉「顧問」這兩個字,並沒有解釋任何事情,很多時候嚴謹的解釋並不能解決任何對方知識的落差。
 
通透你的專業並設置模組系統

曾有位醫學系學生來問我商業顧問在做些什麼,我是這樣解釋的:「顧問某種程度就是企業的醫生。人體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企業運作也是十分複雜的系統,系統跑久了難免會卡卡的,會出現錯誤與不順暢。醫生的目標是幫助人體的系統恢復正常,那商業顧問就是進到企業去調整企業的系統,看能不能導入軟體啦、調整SOP、或做一些人員的教育訓練,讓企業這個系統可以順利運作,這就是我們顧問的工作。」
 
那他一聽就大概懂了!可是你說我這個例子很嚴謹嗎?其實很多地方可以挑剔啊!例如說很多公司根本沒有生病,為何也要找顧問呢?事實上,會花錢找顧問的公司往往是體質強健的,真正病入膏肓的企業反倒沒有餘裕去請顧問。但這個事實,並不會影響我們說明「顧問的工作」這件事,對於一個充滿好奇心的醫學系學生來說,這個不甚嚴謹但親切易懂的例子在此時此刻正式他所需要的!

若你看到這邊還是在糾結,那我只能說,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可能找到一個例子是無懈可擊的!我們也不需要找到無懈可擊的例子,因為今天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你的聆聽對象,他當下是哪個知識領域跨不過去,你幫他跨過去就好了!
 
成為知識鴻溝的船夫,而不是岸上的學者

就像是今天有一位老太太要跨過一個水溝,你一定是去找地上隨便一個板子墊一下,或是你抱著她直接跨過去,你不會為了這件事去搭一座可以用一百年的鋼橋啊!而且她現在就要過去,你抱著她過去,雖然說可能有兩個一起跌倒的風險,沒有錯,但著個機率是低的,至少我們當下滿足了這位老奶奶跨水溝(知識的鴻溝)的需求,雖然不是個「嚴謹漂亮」的方案,可是指少我當下滿足了她。
 
假設一個議題的知識有10個等級,今天有個人在等級0,你用個例子幫他提升到1或2,這個例子就功德圓滿了!如果你今天想讓他瞬間從0到10,第一,這個例子你要想很久,緩不濟急。第二個你講了一個非常完美的例子讓他到10,事實上他根本吞不下去,不但到不了10,連0到1都有困難,這豈不可惜!
 
尋找你的架構模型
 
溝通失敗,很多時候是因為溝通者的專業背景限制了語言。背後心態就是因為害怕被質疑,所以寧願用一堆詞彙去替換掉原本所要解釋的事情,而不去試著引用一個不完美的模型!
 
這得回到表達者內心的優先次序:身為溝通者,你該自問:你的核心目的是「不被質疑」還是要讓對象「聽得懂」呢?
 
這其實是為人師者(或其他溝通者)非常重要的一個心態:我們未必是無懈可擊的學者專家,但基於對教學的熱誠,為了幫助學習者,我們應該冒著被質疑的風險,致力找到更好的比喻或說明方式,帶領學習者進入全新的領域,甚至激發期熱情。而非只把目標放在「做一場無懈可擊的個人表演」,只求安全地「用名詞替換名詞」。
 
我很崇拜的學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費曼說過 : 「物理其實就是不斷建構一些模型來解釋一些事情。」

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也就是經歷這樣不斷更新的模型,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牛頓的古典物理模型在量子物理的發展下已被認定其局限,並不能解釋所有的自然現象,但牛頓的歷史定位並不會也不該因為他的「模型不完美」而被質疑,我們後代反倒覺得他是值得感謝的巨人,因為牛頓,我們大大地提升對世界的認知!

其實現在想想,(多少也算往自己臉上貼金啦!)身為一個老師或是溝通者,還真是一份拿自尊來冒險的職業呢!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