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工作失去熱情,是不是真的只能興趣歸興趣、賺錢歸賺錢呢‪?‬‬‬‬‬‬‬‬‬

對工作失去熱情,是不是真的只能興趣歸興趣、賺錢歸賺錢呢‪?‬‬‬‬‬‬‬‬‬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


這次,我要來回答署名「L」的朋友提出的問題。他的來信是這樣:

---

Bryan & Joe好,

我是L,目前是一位設計師。

我剛入行的時候有著極大的熱忱,也因為有在網路上分享設計產業的工作經驗,累積了一小群讀者。最近也有朋友找我創業,開設線上課程。

我知道做線上課程能創造被動收入,其他和我資歷差不多的同行也因為做了線上課程,變得比較「財富自由」。但下班後的時間畢竟有限,我發現比起創業,我更想把時間投入在運動和其他事情上,所以我選擇退出創業計畫。( 這決定也跟工作團隊有點關係 )

只是,收到待付清的帳單和繳房租時,還是會懷疑自己決定放棄究竟是對還是不對。尤其最近正職工作壓力很大,也讓我產生了「興趣真的不能當工作」的想法,對於經營與正職相關的自媒體這件事,也沒有之前那麼積極了。

我開始去做一些與正職不相關、但我也喜歡的事,像是外拍。雖然做喜歡的事蠻快樂的,但又覺得這個興趣無法帶來收入,好像應該認真經營原本小有人氣的自媒體,用流量去變現……

總的來說,我想向兩位提問的是問題就是:我們到底該放寬心做自己有興趣的事,還是全力投入能變現的事?

L敬上

 ---

針對L的問題,我的想法是:「有興趣」和「能變現」這兩件事未必不能同時發生,應該還有些什麼可以做的。此外,我認為驅動行動意願的最大關鍵,恐怕更在於過程的「成就感」。

也因此,我建議L從三個可能性來思考看看。

第一個可能:你是不是對本業熱情倦怠了?

設計行業畢竟需要是需要長期累積專業技術的,也不是普遍台灣家長會強迫孩子選擇的工作類型,因此我猜L會選擇當設計師,一開始應該也是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絕不是什麼被家長逼迫進入的。

但麻煩的地方在於,雖然一開始必然是因為有興趣,但有時候隨著工作做久了,每天做的事情類似,人就會開始覺得厭煩。甚至,當有興趣的事情變成了工作,我們還要處理這份工作麻煩的一面,例如業主很難搞、需求變來變去,或者報價很低等狀況。時間久就更容易熱情倦怠。

想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關鍵是要找到合適的客戶,並且努力替自己找回初衷。

舉例來說,我們當講師授課時,如果台下同學都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沒人願意提問或互動,時間久了,一定也會感到疲憊。

可是,並非所有學員都是如此喔!這種狀況比較常發生在我們到企業去授課時。因為學員可能是被公司要求出席的,學習動機本來就不強,所以在課程中未必會積極參與。但自願報名「公開班」的學員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學習動機大多都很強,也願意互動或提出疑問。

所以以我的狀況來說,這幾年我大約有八成的時間都花在公開班上,看到同學們熱烈的回應,我上起課來更有動力和成就感,也就比較不會感到倦怠。

這是我對抗職業倦怠的方式,我想設計行業或許也是類似的狀況 -- 有很難搞的客戶,但可能也有會讓你有成就感的客戶。如果可以,建議L盡量找到那些能讓你有成就感的客戶。

至於該如何「找回初衷」,我會建議如果可以的話,在目前手上的案子結束後,你可以讓自己休息一、兩個禮拜,趁這段休息時間回想一下自己剛進入這個產業時,是抱持著甚麼樣的期待與目標?

這些目標現在是否達成了?

你當初會踏入這個產業一定有些緣由,你可以趁著這段休息時間去回想,並思考有沒有機會把這份初衷重新帶回現在的工作環境中。哪怕不可能全部實現也沒關係,至少你的工作若又能承載住當初的夢想,做起事來也就更有方向和動力!

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是,你想了一輪才發現自己一開始進入這行也沒什麼初衷。那你可以思考下一個可能性。

第二個可能:你對這個行業或許根本沒興趣?

L可能一開始對設計有點興趣,但這個興趣因為某些原因不復存在了;或者雖然具備設計技能,但並不是真心很喜歡。當然,也可能只是學生時期誤打誤撞念了相關科系,畢業後也就順勢進入這個產業。

我自己就是這樣。我以前主修土木工程,一開始會選這個科系,只是因為覺得對建築物有興趣,而且高中時上過一堂製圖課,覺得這似乎很好玩,於是大學時就選擇就讀這個科系。但開始深入學習後,我才發現我對力學或結構計算等內容雖然還算應付得來,但其實不如我想像中那麼感興趣。

在學生時期我還沒意識到這是個問題,勉強完成學業後,出社會還從事相關工作三年。不過後來,我確定自己不喜歡這個行業的工作,也就決定轉換跑道了。

因為有這段親身經驗,所以我很能理解:「可以做」跟「真心想做」往往還是有距離的。

不過我也要提醒L,如果你發現自己屬於這種狀況,也不必覺得在設計行業工作的這段時日是浪費掉了,有這個領域的工作經驗還是值得高興的喔!因為唯有真的把時間投入一份工作,你才會了解「真實面」跟「想像」的差異,也才會越來越確定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以及不擅長甚麼。

把這些事搞清楚了,你就能毫無懸念地決定是否要轉換領域了。當年的我就是這樣。

如果確定自己對於目前產業沒興趣,不想進一步繼續了,你則可以想想第三個可能性。

第三個可能性:其他興趣或許也可以帶來收益,只是還沒找到方法?

L提到自己目前更專注在其他興趣上,但信中沒有談太多跟其他興趣有關的事宜,唯一有寫到的是外拍。雖然我不確定這指的是「拍攝」或者「被拍攝」,但無論是前者或後者,應該都是可以變現的方向。

所以,如果L對設計沒興趣,也可以思考其他興趣變現和轉換的可能性。如果興趣可以轉換成收入,那經濟問題大概也就解決了。

換言之,我會建議不要只是「把興趣當成興趣」。在從事興趣的過程中,也可以想想它能如何轉換成收入!!

這背後要思考的事比較多,從客戶樣貌、商品設計到定價策略都得顧及。可是如果你認真的有往這方向思考,你就有可能逐步讓自己的興趣獲得變現。(如果對此一下沒想法,我則建議可以參考【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這門線上課,裡頭集結了我這14年來的實務經驗,能幫助你在這條路上走得順利一些)

透過思考以上三個可能性,L對於目前的工作以及接下來該做的事,大概就會有更清楚的想法了。

不過因為這樣的探尋也可能不容易,所以我想再額外提供L四個探索時的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如果你決定把新興趣經營成可養活自己的工作,你必須事先知道,它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就轉換成成熟的生意、替你帶來足以生活的收入。所以在轉換初期,你恐怕必須邊做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同時逐步拉高自己投入在新興趣上的時間比例。

在轉換過程中,甚至收入還會減少。於是很多人會在嘗試一小段時間後退縮。但這份忍耐其實是必要的!因為你一旦退回來,就只會掉入原本的困境中。所以你可能得忍耐一段時間,直到營收比重可以完全轉移為止。

可是,只要你能找到轉換變現的方式,而且新領域又更符合你的興趣,你會更投入,隨著時間積累成績可能也會比原本更好。

第二個建議是,不要被自媒體的粉絲數或流量給迷惑了,光追求流量是沒有意義的。

L提到他有經營自媒體,而且看到其他同業因為流量能變現而獲得額外收入,也想著自己是否也該跟進。我對此的想法是,請千萬不要被這些數字或別人的做法迷惑了。

除非你的目標純粹是累積人氣,而非希望結合興趣與經濟收益,否則不要隨意為了流量而行動。

社會上三五不時會有一些流行的話題,追流行也確實會增加一些流量,但在我看來,不能變現的流量其實是毫無意義的。而流量能不能變現,又跟你的長期策略有關。

舉例來說,這幾年台灣政治話題的討論度很高,只要你的文章中牽涉到政治意識,尤其關於當下熱議的政治事件,一定會帶來流量。可能很多人按讚,或po文底下會有不少回應。可是,你的長期規劃若沒有從政的打算,這些因政治意識而來的流量,其實也就沒什麼作用了。

所以,你其實不必一味想著拉高流量。流量的價值還是得跟你轉換策略有緊密的綁定,才會變得有意義。

第三個建議是,L如果在經濟狀況上真有困難,也可以考慮先以自己擅長的老方法建立穩定的收入,然後再來追求興趣。

比如說,L提到身邊有不少人都在做線上課程,也賺到一些被動收入,L其實也可以這樣做,然後再拿這些收入讓自己更有餘裕地追求興趣。

如果經濟來源會是追求興趣的阻礙,那先讓自己經濟上無虞,反而能無懼地踏出追求興趣的路呢!

最後一個建議是,如果覺得工作團隊不太適合自己,不妨就換一個。

L在信中也有提到,決定不做線上課程除了是因為沒動力,也跟工作團隊有關係。如果是這樣,其實反而好解決,你可以乾脆換一個團隊。搞不好這個問題一解,你就會更有意願投入線上課程,賺取額外收入。

以上是我想提供的建議,也希望能解決L所提出的問題!!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