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制的工時,能帶來職場上的最佳表現嗎?事實上,「設限」或許幫助更大

無限制的工時,能帶來職場上的最佳表現嗎?事實上,「設限」或許幫助更大

為何大人學推薦這篇文章給你?

「我只要再多花一點時間工作,一定能表現得更好!」很多上班族心裡常有這樣的念頭,覺得自己投入工作的時間,必定和表現呈正比。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書籍都談到,事實未必如此。工時越長未必表現越好,反而,有限的工時反而可能帶來更好的發揮。

無限制的工時會造成什麼隱憂?有限的工時又能如何帶來幫助?你要需要的答案,都在以下這段取自《贏回自主人生,終結過勞崇拜》一書的摘錄中。


蒂芬妮是我們的客戶,她與哥哥保羅(Paul,也是我們的客戶)在佛羅里達州一起做農產品生意。他們種了幾百英畝的草皮和有機農產品。他們的父親於 1987 年創立這間公司,兩人幾年前將公司從父親手中買下。蒂芬妮約十五年前從大學畢業後,就直接來這間公司工作。「我大學畢業後就沒日沒夜的工作,」她說:「我以為事業成功跟工作時數是直接相關。」

蒂芬妮這個假設表面上聽來很有道理。工作越久,成果越好,聽起來沒什麼問題。而商業巨頭也總是宣揚著這樣的道理,好像摩西下山時所帶的石板就刻著這些話一樣。

我們已經在前一章聽過馬斯克說:「死命工作……每週工時八十到一百小時。」以及不動產投資大師葛蘭特.卡爾登(Grant Cardone)說:「企業家不能只是朝九晚五,應該要工作九十五個小時,也就是一週工作七天,一天超過十三個小時。」社群網紅蓋瑞.范納洽(Gary Vaynerchuk)也表示,企業家應該每天工作十八小時,才能讓事業起飛。但蒂芬妮發現,這種工時算法的成效並沒有很好。

「除非我們在度假,」蒂芬妮說:「這可能也才一年一次吧,不然我沒有一個週末不加班的。晚上我也都在工作。我一直不斷回到工作狀態,回去辦公室或回去農場。我總是想在週末或平日晚上偷幾小時回去工作,把事情做完。」

超時工作的確讓她得到一些成果。蒂芬妮和保羅接手事業後,公司業績就開始成長。「就是一頭栽進去,一直做就對了。」但公司業績並沒有大幅成長,速度也不快,而且這些成果是有代價的。這些代價不只反映在她個人生活,也影響了事業本身。原來事業成功與工作時數沒有直接相關。「公司的確有成長,」她說:「但我就只是一直埋頭苦幹,很多時候事情有做完,但其實你不知道自己到底都做了些什麼,只覺得筋疲力盡。」

蒂芬妮告訴自己,這都只是暫時的。但事實上,他們所得到的微小收益或改進,已經耗盡了她的全部精力,而且沒有可以停下的餘地。甚至,如果以網紅大神的算式來看,她還需要增加更多的工作時數才行。問題是,她真的沒有更多時間可以提供了。她知道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她知道她需要的,是一個更好的算式。

工作就像無底洞,吞噬一切

工作就像水一樣,是生命的必需。工作也像水一樣會恣意橫流,除非受阻,否則不會停下。我們需要堅實的邊框,才能擁有這種不可或缺的資產,想想水庫和玻璃水杯對我們的用處。沒有堅實的邊緣,水也可能造成破壞,想想河水氾濫,沖破河堤,將位置較低的街道與樓房淹沒。

基於我們在第二章談到超時工作的種種理由,工作的確可能潰堤淹沒其他生活面向,工作時常擠到我們私人生活和經營人際關係的時間。我們在上班日還沒開始的早晨就開始工作,而不是散步或上健身房;我們在辦公室待到太晚,錯失了和家人吃晚餐的時間;我們在週末試著趕上或超越工作進度,犧牲了其他不可妥協的重點,像是自我照顧和重要的人際關係。

不管是真實存在還是心中想像,總是有人期待我們要二十四小時在線處理電子郵件或來電,但在非上班時間處理工作,代表我們沒有辦法好好待在其他重要的生活面向裡。後果就是我們無論在家裡或職場上,都無法呈現最好的自己。沒有辦法好好守護對自己而言不可妥協的重要任務,下場就是會變得七零八落、身心俱疲。

我們都落入了跟蒂芬妮一樣的陷阱,我們都想著:只要現在多努力一點點就好,報酬、休息、經營家庭、獨處時間之類的,之後就會實現。但我們遲早會發現,工作是沒有盡頭的。否認事實,想著加班只是暫時,這樣的生活很容易,但一轉眼三、五、甚至十年過去,我們仍在超時工作,而生活早就轉到另一個方向去了。

那解決方法是什麼呢?打造堅實的邊框,框住你的工作日、每週工時和週末。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指出:「工作會不斷膨脹,直到塞滿為工作預留的時間為止。」好吧,那我們所提供的對策,就是將工作限縮到允許工作的時間裡。

過勞崇拜說,有限制,就沒有生產力,但我們會看到,透過限制其實可以刺激創造力,進而提高生產力。這表面上聽起來可能不太直覺,但工作上的限制會解放我們,讓我們更自由,不管在家或在工作上,都能呈現最好的自己,工作上尤其如此。

我們刻意限制水,讓水更好用。同理,我們也要刻意限制工作日。有了限制,等於打造出邊框,讓我們從超時工作中解放。我們可以自由在設定好的時間全心享受工作;以往容許工作填滿夜晚與週末的「工作時間潛入」現象,也不再發生;我們可以無牽無掛的照顧身體和其他生活面向。還有一點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也開始看到工作真正的好處。

殘酷的事實是,無論我們是否承認限制的存在,我們對此也沒有太多的發言權。因為即使我們假裝沒有限制,限制還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著。

「時間有限」的現實總被遺忘

我們有的心力和體力就這麼多,到了一天的尾聲,我們總要睡覺,不管我們對此有多不爽。時間也有一樣的限制,我們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一週只有一百六十八小時。限制工作日和每週工時,就是在刻意把工作框在我們已經設好的限制裡,以此改善工作體驗、達到最大產出,並在其中好好享受生活。

我們不可能什麼都做。蒂芬妮已經證明了,工作更努力或更久,生產力也不會提高。其實已經有研究不斷證明,一週工作五十小時之後,生產力就會下降。就如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者所寫的:「工作七十小時的人,在那多出來的二十小時裡,產出並沒有更多。他們只是在空轉而已,工作時間更長,做的事情卻更少。」

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奎斯托姆商學院(Questrom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艾琳.里德(Erin Reid)找不到任何證據,可以證明一週工作八十小時的員工的表現,能比工作不到八十小時的同事還要好,而且他們的老闆也看不出差異。里德的研究指出:「他們的經理無法分辨一週工作八十小時的員工,和假裝工作一樣時數的員工表現有何不同。」 這主要是因為在超過五十小時之後,工作就沒有可以讓人注意到的成果了。也就是說,在這種超時工作的情況下,並不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效益。

反之,如今我們發現,我們必須看向以一週工作四十小時為分界的另一面(比四十小時還要少的工作時數),才能尋求提高生產力的方法。有些工作者在接近第三十個小時的階段,達到最高工作成效。知識相關工作看起來似乎不像勞力活那麼費力,但卻也十分費心。

知識工作者一天只適合工作約六小時。就如作家莎拉.羅賓森(Sara Robinson)看完這些數據後說的:「如果老闆要求,你確實可以在辦公室待久一點,但六小時後,他有的就只是你留在椅子上的屁股而已,你的腦袋早就打卡回家了。」

針對微軟員工每週工時的研究證實了這個說法。雖然他們一週上班的時間是四十五小時,但其中只有二十八小時有生產力。這二十八小時剛好就在一天六小時的範圍內。

我們在做這種知識工作時,一定能感受到心有多疲憊。我們可以咬牙苦撐,繼續做到八、九、甚至十小時,但我們可以感覺到自己的效率正隨著工時增加而下降。我們對這樣的事實感到很沮喪,這只是一份報告、一份試算表之類的,沒有這麼難啊!做完就是了。但我們也知道這不只是這樣而已。

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凱根研究工作者不快樂的原因,發現現代工作者工作時,智力和情緒層面投入程度非常高。我們在做知識工作時,必須如他所說「創新精進、掌控主導」。這包括工作的客觀部分,如明確的職責說明、工作目標、計畫、交件期限等;但也有主觀的部分,如積極主動程度、自我評鑑、專案分析,更不用說還有對工作成果的責任、對個人成長與專業知識的期待,還有對智識、創造力、情感方面的要求。

不管是思考哪一種工作的要求,我們常都把焦點放在外在客觀要求上。這些要求很有難度,但都可以做到,即使需要長時間執行也行。內在主觀的要求雖然看不見,但也同樣重要,而且這種要求通常都伴隨代價。我們不可能如自己預期,有辦法持續供給這麼多智識和情感方面的心力。

我們要考量的不只是會逐漸下降的工作效率,還要考慮到可用時間的限制。一切都很單純,就是數學而已。一週有一百六十八小時,我們要留幾個小時睡覺,也一定要照顧自己的生理需求,如吃飯、洗澡這些生活的必需。我們可以對現實憤恨不平,也可以把這些限制看成禮物。怎麼說?因為這些限制迫使我們搞清楚所選的事物,排出優先順序,對其留心思考。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贏回自主人生,終結過勞崇拜:擺脫有毒工作思維,重啟生活與事業高峰的改變之書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