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勝出?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求職勝出?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上週透過老同學介紹認識了一位管理顧問界的前輩。他現在正經營一間高階的獵人頭公司,他的客戶幾乎都是外商或是上市公司的中高階主管,還有一些外籍的專業人士。席間他跟我分享了不少我從來不知道的事情。像是近年來台灣的外商紛紛轉進大陸、香港與新加坡等地,有不少具備外商經驗的高級主管因為不願意外派,失業兩三年的大有人在。我也有點驚訝地發現,其實有些人已經做到大公司的主管職,卻對自己職涯規劃少有投入。好比說,這位前輩最近就輔導了幾位主管進行職涯規劃,他告訴我,所謂職涯規劃,不過就是釐清兩個重要問題,但有些人職場一路順遂從未認真思考這些問題,直到工作上出現狀況,才慌忙求助。

這兩個問題分別是:

1. 5-7年之後,在職場上你想達到什麼樣的成就(包含職位、薪資等)?

2. 你和你的同儕相比,你的差異(Differentiator)是什麼?

聽起來很簡單,甚至有點老套(我猜104網站或30雜誌多半有類似的文章),但他告訴我,時時把這兩個問題放在心理的人少之又少。甚至連這些曾是職場Winner的主管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時,常常思考好幾週都還答不上來。其實這兩個問題,就勾勒出職場勝出的規則。

人真的是一種超級「聰呆」(聰明+呆呆)的動物啊!前輩的一席話,讓我回想起自己過去的迷惘。我們常常身在某個遊戲中,明明非常想要贏得獎品,卻不願意花時間精力去搞懂遊戲規則,更別說擬定策略去贏得遊戲了。這就是人的矛盾。

大一的時候,我面臨了一場不小的價值觀衝擊,對我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至今,這一切都是從跟大學生沒什麼關連的「讀書與考試」兩件事情開始。

剛上大學的時候,頭頂涼涼的(成功嶺被剃頭),心卻是異常的火熱!好不容易擺脫聯考的八股填鴨,終於可以學習真正的專業知識。從小就立志要出國讀書的我,不斷告訴自己在課業上一定要好好大展身手才行,除了頭頂,背後也放射出萬丈光芒的我,在學期末卻整個熄火了!學期平均竟然只有76分,手上拿著這該死的成績單,這時頭頂發燙,心卻整個涼了!

校園裡一個比一個有趣的活動,一個比一個可愛的女生,我都忍痛放棄,結果竟是得到這樣的下場。其中最令人髮指的,是班上幾個玩咖同學竟然考的比我還好。看到這裡李組長覺得案情並不單純,有幾點懷疑:(1)你是智障嗎?我當然不是,大家都是用同樣的分數考進來的,應該是一樣的智商才對;(2)讀書方法不對?嗯,這點確實可疑,我們看下去:

記得大學裡每堂課,老師除了課本外,都會建議補充教材,全班可能只有我,會把多數的補充教材都買來看。不但如此,我還把指定的原文書一頁頁看完,甚至老師跳過不講的章節,我也盡量翻過一遍,這花了我非常多的時間(和買書錢)。但我後來發現,幾位機伶的同學基本上只專注在隨堂筆記或講義,還有就是跟學長借來的考古題。他們利用考前一兩天專注複習這些內容,甚至有些主動的同學還直接問老師考試的重點是什麼。他們這些傢伙,有的竟然連課本都沒買,頂多跑去圖書館影印重要章節,而且還是中譯本。這…這…真是令我太不屑了~因此到了下學期,我仍舊擁抱「76分」的驕傲,而這些同學們則是擁有「86分的成績與120分的課後生活」!

相信我,「不屑」這兩個字真是人生的毒藥,跟「小三」對婚姻的殺傷力是同等級的!

當時班上有位同學也跟我一樣立志要出國念名校,但她的成績比我好太多了,每學期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我是相當佩服她的。有次她跟我說她是以「能拿到學期平均85分」作為選課的依據,如果估計該學期的必修課很難拿到高分,她就會去選修容易拿高分的課,總之目標就是要讓學期平均超過85。我聽了之後整個震驚:這正是我最不屑的手段呀!竟然連妳這麼優秀的人也…

她大概看出我臉上的詫異,就說:你的目標不也是出國讀書嗎?那你應該知道國外入學委員看的是你的各學年的平均成績的分段值(所謂的GPA),超過85分可以穩穩拿到A,才有勝算進入Top 10名校。

可是妳不覺得我們應該多修一些真正有價值的課程,不該為分數讀書吧?我說。

我看法和你不同。什麼是將來真正有價值的課程,現在定義都太早了,容易拿分的未必是沒有價值。而且考試高分代表老師強調的重點你有抓到,為分數讀書未必等於沒學到東西!另外,想要出國深造卻因成績不夠申請不到學校,那不是都甭提了?

現在回顧當時的我,算是個有目標的人嗎?雖然我嘴上說想要出國讀書,心理卻沒有真正了解並認同GPA這套遊戲規則。確實,「目標明確,勇往直前」與「積極鑽營、見縫插針」有時很難定義出差別,但失敗者通常會給成功者扣上後者的帽子。

最近書上看到一個更極端的例子,實在是相當有趣,值不值得學習就請讀者自行評價了。

Timothy Ferriss(提摩西.費里斯)是暢銷書「一週工作四小時晉身新富族」的作者,這小伙子出版這本書時才29歲,但他已經創立一間跨國公司,是紐約時報與國家地理專文採訪的旅行家,更誇張的是,他還是探戈旋轉步金氏世界紀錄的保持人、香港連續劇演員、以及「全美散打武術冠軍」,其中這個冠軍,他竟只花四周時間訓練。

很多人苦練10年的武術都拿不到冠軍,這個門外漢是怎麼做到的?他是在某次跟朋友聚會的場合被慫恿去比賽,既然要玩,就不能玩的太難看,他開始研究散打的參賽條件與規則。首先他發現體重很關鍵,如果他能排到比較輕的量級,勝算會提高,所以他用脫水法在18小時內減重13公斤(扯),正式比賽前再大量補充水份回到原本的88公斤,等於比他的對手高出三個量級。其次他細心研究散打的比賽規則,發現打者只要在單一回合中跌落賽台三次就算對手勝利,因此這成為他唯一的「絕招」,他拼命把每個對手推也好擠也罷總之弄下台去,最後居然一路靠打爛仗把冠軍盃拿回家,我猜觀眾(尤其是他的朋友)應該都笑翻了,但裁判和主辦單位應該超級不爽!

Timothy認為,「拿到武術冠軍」跟「成為武術家」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他從來不敢跟別人說自己武藝高強,但他懂得如何在比賽中求勝。至於我自己,則在大三之後才徹底領悟,原來「升學」與「治學」也是不太一樣的課題,我的問題就出在,明明心中要的是升學,卻沒有採行相對應的作法,走了冤枉路不說,也沒達到自己目標。

回頭來看求職這件事,常有親友來問我該不該離職轉換跑道這類的話題,我常常會反問他們,「工作」對你的人生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次要的又是什麼?可不可以排個優先順序?通常這個問題都會難倒他們。有人甚至會說,可不可以給他們一個簡單明確的建議,他們照著做就好。我都會請他們直接去找命理老師。

別怪我擺顧問架子,職場上每一種選擇,都像一種棋局,但每種棋局都有各自的遊戲規則,如果不知道自己想下的是圍棋、象棋、還是跳棋,別人是很難給你建議!有人希望工作穩定收入一般即可,重點是要和小孩一起成長;也有人視工作為自我實現的舞台,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達人;當然也有人認為工作就是要帶來最大的財富。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位顧問前輩會問求職者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未來想在職場上達成什麼樣的成就?這個願景有了,我們很容易可以知道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好比你5年後想擔任HTC的RD經理,這樣的職位需要什麼條件,其實是非常容易條列出來的。

其次,你跟你的同儕相比,你具有什麼樣的優勢?假設HTC的RD經理需要的是5年以上智慧型手機研發經驗,有帶過RD Team,英文要流利等等,那麼你還欠缺什麼需要補足?還有你跟其他競爭者相比,你有何特殊之處?記住,選人才就像選西瓜一樣,想被挑走,你並不需要是世界上最大最甜的西瓜,只要比周圍的西瓜看起來大一點點、甜一點點就ok了!

誠實面對自己想要的,了解遊戲規則,擬定可行策略,凸顯和競爭者的差異,這是我從專業的人力顧問那兒學到的,希望對你也有幫助。

 

本文已授權城邦出版社,收錄於【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一書。若有轉載需求,請與城邦聯繫。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