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還沒有小孩,但本身還挺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的。除了覺得小孩子每個都頭大大腿短短的跟熊貓一樣可愛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
大家都說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真的,小孩就是大人的原型,他們的思考和行為還沒經過世俗的洗禮,總是呈現最純真的一面,也最接近人性的本質。如果你跟我一樣對心理學有興趣,一定會發現很多心理學的原則和定律在小孩子身上都能清楚地得到印證。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幾個星期前朋友一家子從紐約回台度假,三歲的小艾莉也回來了,我們一起在桃園的景觀餐廳聚餐。這個小艾莉真是標準「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與其說聰明伶俐還不如說是古靈精怪,同時非常有自己的原則和想法,小小年紀就常讓爸媽疲於奔命。當天為了驗證一下我對付小孩子的功力,也讓難得回台灣的朋友可以短暫喘息,我這個布萊恩叔叔就主動肩負起照顧小艾莉的責任。
連我這個臨時保母都知道,陪小孩子玩絕對是一種鬥智鬥力的「極限運動」,其中鬥智恐怕更為重要,要怎麼樣讓一匹脫韁小野馬照著你的意思走,確實需要一點思考和巧勁。
俗話說「三歲小孩,貓狗都嫌!」,這個年紀的小鬼常常把「不要」當作口頭禪,而且似乎全世界的小孩都一樣,所以也有所謂的「No-No期」的說法。美國長大的艾莉就常常No No No地說個不停,反正你問她問題,她不管有沒有聽懂,先講No再說。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不難理解,小孩子在這個年紀逐漸開有了「自我意識」,在這之前他們只是躺在床上任由父母擺布的小布偶,但現在「我」可是獨立了,「我」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會跑會跳、會要東西、甚至有辦法靠說「不」就讓爸媽情緒抓狂。這是人一生中首次嘗到「自由」的甜美。有看過電影「阿凡達」或許記得這一幕:當多年半身癱瘓的男主角首次透過阿凡達有了全新健康的身體之後,那種義無反顧想縱身狂奔的雀躍心情,是誰都攔不住的!我認為這或多或少都可以描述三歲小朋友此刻的心境!
所以小艾莉這時候最想要的是「自由」和「探索」,而不是「限制」或「命令」。有了這個中心思想後我便開始今天的第一個幼兒心理實驗。店家在餐廳門口放了一隻和人一般高的玩具熊,艾莉非常有興趣立刻靠近,乍看很像LINE裡面的熊大和小白兔很可愛。但是當我拿起相機要拍照的時候,艾莉馬上來個大逃脫。我說:艾莉快點跟熊熊一起照相,果然,得到的回答就是一聲響徹雲霄的「NO~」加上發足狂奔。這時候一般父母要不就是出言喝止,要不就是箭步追上。但我占著「孩子不是我親生的」的優勢,完全不理會她。相反地,我裝著一副認真的樣子開始對著大熊拍寫真集,正面來一張,側面來一張,擺個姿勢再來一張!這時候我眼角餘光發現,艾莉人不但馬上停止奔跑,還整個人愣住了(心裡的OS:這真是個怪叔叔~),我見機不可失,嘴裡繼續(對著熊)說:「這張太棒了,對,再來一張!」還故意把閃光燈打開,啪啪啪地照個不停。果然,艾莉開始走到大熊旁邊,一副想要參與合照的樣子,我馬上說:艾莉妳讓開,我要拍這隻熊,牠實在太可愛了!妳猜這小鬼如何?沒錯,她立刻撲到大熊懷裡,還對著鏡頭做出各種表情來搶戲,怪叔叔的奸計得逞!(有圖有真相)
照完相後,我帶她去餐廳外的綠地玩耍。小艾莉看到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便像小兔子一樣開心地狂奔,還不時回頭看我有沒有追上來。這是很典型這個年齡小孩的矛盾,他們在心理上當然還是依賴大人的,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他們一方面拒絕大人的命令以證明其自主性,但也不斷追求大人的肯定和關心。這時候大人要像釣魚時控制捲線器一樣,不能一味的猛收魚線,但也絕不能讓線整個鬆弛,我想這就是育兒的藝術,是最難也最有趣的部份。
放風沒幾分鐘,這小傢伙又開始給我下狀況了!戶外有個用大石頭圍起來的錦鯉池。這個小妮子先是給我以跑百米速度直奔魚池,嚇我一大跳。我以為她是想看魚,沒想到她竟然在大石頭間跳來跳去,這池子雖然不深,但真要掉下去也夠嗆的了!我反射性地叫住她並要她過來我身邊,但想也知道,不但沒用,她反倒怕我過去抓她,跳得更興奮了,嘴裡還說:來抓我呀!情急之下,我說了聲:「掰掰」就轉身往反方向跑,跑了幾步我還大喊:妳不可以跟著我!當下我心裡其實有點擔心,因為背對著她根本看不到她的狀況(我猜她大概又愣住了),幸好沒幾秒鐘艾莉立刻追上來,而且接下來整個下午不管我到哪裡她自動緊跟!怪叔叔的奸計再度得逞,不但解除危機,而且以逸待勞,省了追她的體力。
雖然用了點小心機,可是你會發現,小孩子反倒因為這樣非常喜歡你。據說小艾莉回家之後,還一直念念不忘布萊恩叔叔,問下次何時可以一起玩。我想原因或許是,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直接對小朋友下指令,而是營造一個情境,讓他們在可以滿足「自主性」與「好奇心」的同時,也「剛好」朝我們期望的方向走。有句管理學的妙語是這麼說的:「你可以把牛牽到任何地方,只要那裏是牠想去的!」我想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啦!業餘的布萊恩叔叔絕對遠不及真正爸爸媽媽的辛苦。我只是陪孩子玩一個下午,父母可是得24小時面對各式各樣的狀況,更別提情感上的牽絆也不同,真正的父母就算知道有效,可能也很難背對池邊的孩子跑開,這也是為什麼我強調自己是「理論派育兒」,這些心理學概念在親情的牽絆下能否真正落實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嗯,我可能得先製造幾個「試體」才能親身證實!
但話說回來,大人有時也不過是小孩的複雜版,都希望心理的需求能被滿足。我看過不只一份研究指出,養兒育女的經驗有助於職場的領導力,這結果其實不會讓我意外,畢竟了解小孩就是了解人性。好比說,有些客戶常在會議上下達難以執行的指令,或是極盡挑剔之能事,分析背後原因,說不定也只是和三歲的小艾莉一樣,希望多一點「自主」,獲得多一點「關注」罷了。當然不是要你在客戶面前突然跑走然後大喊「你不可以來追我喲!」,這樣只會被當成白癡而已!而是試著思考看看,有沒有一條策略,是可以同時滿足對方心理需求又可以達成我方期待的。如果怎麼想都想不到,那或許你也該考慮生個小孩!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