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

【大人學書摘】簡報也要懂得對症下藥!從心理學剖析四種聽眾的人格特質

聽眾的分析可以從心理學家威廉.馬斯頓(William Marston)提出的DISC性格論切入, 此理論將人的個性風格, 依照深思熟慮及互動導向來區分為四種類型。一個向度是在「發號施令」或者「傾聽徵詢」之間, 也是在「果斷明決」或「深思熟慮」之間; 另一個向度則是在「任務導向」或「人情導向」之間。在這兩個向度就會建構出四種性格屬性:主導支配型(Dominance,D)、影響表達型(Influence,I)、穩健親和型(Steadiness,S)、謹慎分析型(Compliance,C)。

「設立情緒界限」是脫離過度犧牲、「文化纏足」的重要步驟

有些人會不自覺地按照別人的需求去做,或是很容易接收到他人的感受與需求而無法忽略。在面對他人的情緒與需求時,若你發現自己的「情緒界限」較為模糊,很容易被他人的感受與行為侵入,無法放著不管時,你可以用下列幾點來提醒自己。

關於人生的適應性。在人生這個遊戲中,你是哪種人?

我一直有個假設:適應性高低,很可能跟每個人「遊戲玩得多還是少」有關係。怎麼說呢?我從學生時代就很喜歡玩遊戲,RPG也玩、策略遊戲也玩,尤其還特別喜歡回合制的經營策略遊戲,比方說三國志、金融帝國和鐵路大亨等等。而事後回顧,我覺得這段經歷對我「校準世界觀」其實很有幫助,甚至對我後來經營事業也大有助益。

取悅別人前,先學著取悅自己

我常在文章、著作中提到「重視自己感受」與「在乎自己需求」這兩件事。有些人看到這個提醒,就會很擔心地想:「太過在乎自己需求,變成一個自私的人怎麼辦?」不過事實上,「自己滿足自我需求」,跟「要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是蠻不同的狀況。

人生穩當的交友策略,不外乎就是親近「螞蟻」但遠離「蚱蜢」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交友選擇」這件事。前陣子,我在臉書上寫了一段話,我說2020年的前三個月,幾乎就是《螞蟻與蚱蜢》這則故事的翻版。《螞蟻與蚱蜢》是我小時候聽到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某年夏天,有幾隻蚱蜢到了一個地方,它們非常享受舒適的天氣,整天不是悠閒拉著小提琴,就是品嘗豐盛的食物....

生活安穩的重點,在於「風險意識」

2020年世道實在不太平,從Covid-19疫情、澳洲森林大火,到國內外名人接連遭逢意外…種種事件難免讓人感嘆世事無常。「平穩」畢竟不是人生的常態,我們需要更高的認知能力,來因應動態的環境。也因此,我希望藉由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所謂「風險管理」的思維。

向親近的人傾訴痛苦,對方卻說是我玻璃心…遇上這種狀況,真的是我該反省嗎?

我們有時常會聽到別人這麼說:「這又沒什麼」、「你也太敏感了」、「真的很玻璃心耶」。聽到這樣類似責備或貶低的話,我們可能因此產生壓力,也變得沒有太多時間去面對自己的感受是怎麼發生的,反而是順從這些話,逼迫自己壓抑,或是責備自己,失去了更加理解自己的機會。